梁寶珊
【摘要】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去探索閱讀教學的策略:1.探索“預習閱讀”,張揚個性思維。開展預習閱讀時呼喚“讀的回歸”,還需做到“收放有度”。2.深入“理解文本”,變遷教學取向。須從“單一提問”向“多元對話”變遷;從“知識記憶”向“理解運用”變遷;從“知識解釋”向“認知發(fā)展”變遷。3.著眼“拓展延伸”,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教學中除了關(guān)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外,還應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挖掘隱含在文中的育人點。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
閱讀教學之路該如何走?對于我們這些語文教學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何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這是值得從教者思索的一個話題。
閱讀是一場邂逅,一門藝術(shù)。有效的閱讀教學,如一絲點燃激情的火花,學生懷著激情馳騁于漢字的王國,與文本一起歡笑、一起悲愴、一起激昂、一起沉寂;有效的閱讀教學,如一片孕育自由的沃土,學生帶著獨特的見解走進文本,從語言的美摸索到意境的美,使一句句無聲的語言幻化出生命的色彩;有效的閱讀教學,又如一道滌蕩心靈的曙光,學生在潛心會文中觸摸作者的靈魂,傾聽作品的心聲,繼而內(nèi)自省也。
一、探索“預習閱讀”,張揚個性思維
記得剛開始登上三尺講臺時,筆者并沒有意識到開展“預習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講授新課前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給生字注音,讀通、讀順課文即可。學生缺乏驅(qū)動力,往往只是風掠浮萍般草草閱讀課文,有些學生甚至沒有去閱讀,以至于課堂上總會出現(xiàn)“霧里看花”“隔靴搔癢”的尷尬局面。隨著教學閱歷的豐富,筆者清晰地認識到,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預習閱讀的支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遍喿x文本隱含著豐富的情感,單靠老師挖掘出來硬塞給學生顯然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進入文本,專注而享受地進行閱讀,才能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才有資本與他人的體驗實現(xiàn)對話、交流。而開展“預習閱讀”是點燃思維火花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預習閱讀呼喚“讀的回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蔽覀冊摴膭顚W生在反復誦讀中與課文親密接觸,在讀通、讀順的基礎(chǔ)上,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出獨特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無需強求面面俱到的理解,也允許他們有認知上的偏差。須知閱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知識的長進、語感的形成、文化的沉淀、情感的熏陶、視野的開闊……都在閱讀中悄無聲息地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只要他們能保持閱讀的興趣,在讀中疑、讀中思,自然就能激起思維的火花,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二)預習閱讀必須“收放有度”
在提倡個性化閱讀的同時,我們還需做到“收放有度”。有時完全放手任學生自由閱讀,他們會因缺乏閱讀目標而迷茫。此時教師需加以引導,使其閱讀過程成為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我們可嘗試布置一些閱讀問題來指引和規(guī)范學生的預習閱讀,但問題的設計需把握好深淺度,既不可打擊學生的閱讀熱情,又避免使他們淺嘗輒止。如,《松鼠》一文,筆者設計了三個預習閱讀問題:1.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松鼠的?2.你最喜歡松鼠的哪些特征?為什么?3.你覺得文章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為什么?
有效的預習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可以提高聽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也可以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填補知識的“斷層”。
二、深入“理解文本”,變遷教學取向
在順德區(qū)人民政府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協(xié)議的簽約會議上,筆者聆聽了北師大王磊教授關(guān)于“課程教學改革”的報告會。王教授的一席問話引起了筆者的深思:“課堂上,你讓學生都做什么了?”屈指細數(shù),課改之風在教育的圣殿已吹拂多年,我們在一套套的理論指引下磕磕碰碰地摸索了多年,回頭看看那歪歪扭扭的腳印,感慨萬千。正如王教授所言:“我們的課堂再也不能以知識的輸入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學取向的變遷勢在必行。
所謂的教學取向,指的是該課程教學中人們對教學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的基本傾向。它既表征著教學的內(nèi)在目的追求,也決定著教學的外在呈現(xiàn)形態(tài)。變遷教學取向,才能更好地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自由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思想的滋養(yǎng),情感的濡染。
(一)從“單一提問”到“多元對話”
提問這種教學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論語·八佾》言及的“每事問”,用的便是談話法;朱熹也提出“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建國后風行的提問法、80年代語文教育界推崇的設疑法等都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質(zhì)疑問難,拓寬思路。但提問也是要講究技巧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若單一地采用“你問我答”的方式,則很難提高課堂的生成量。郭思樂教授在《讓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提到:“教師應從拉動學生的‘纖夫’轉(zhuǎn)變?yōu)樯摹琳摺?。所謂牧者,不是去代替或包辦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著既管理著羊群,又尊重著羊群的獨立活動。”所以,“多元對話”應在語文閱讀教學課上生根、發(fā)芽、開花。
實現(xiàn)“多元對話”,需把握好提問的技巧——可從課文整體出發(fā),啟一問而動全身;可抓住課文的矛盾點,適時切入;可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可抓住一瞬即逝的課堂生成,巧妙地加以追問;可你來我往,對話交鋒……思維在對話中得以碰撞,情感在對話中得以融通的對話,才是有效的課堂對話。
此外,筆者認為在實現(xiàn)“多元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把“提問權(quán)”還給學生。學生在自主提出問題時,其實已針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二次加工”。在放手讓學生挖掘問題這條路上,筆者作了長久的跋涉。尤其是針對那些拓展性閱讀,筆者常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列出一兩個比較有價值的問題,并嘗試與小組同學交流、解答。實踐證明,這樣能很好地誘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文本的解讀更加興趣盎然、入木三分。
(二)從“知識記憶”到“理解運用”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王菘舟老師也提倡語文教學要有“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寫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缺少詞匯量和句式的積累,就不會有流利的語言表達;沒有久經(jīng)錘煉的邏輯思維,思想就只會飄浮于混沌的表層。
正確理解是運用的前提,字意不懂、詞意不明、句意不通,便無法正確理解文意。且看一位骨干教師執(zhí)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片斷:
師:“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此處的“煙花”是綻放在空中的花火嗎?
生:不,那是指盛開的鮮花。
師:開滿鮮花的三月多美啊,你能描述一下三月的美景嗎?? ? ? ? ? ? ? ? (下轉(zhuǎn)第20版)(上接第19版)生:是繁花似錦,處處開滿花兒的。
師:是啊,老師看到“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三月。
生:是到處長滿小草,蝴蝶和小鳥在飛來飛去。
師:多美好啊,那是“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三月。
師: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三月還是這樣的……(逐句出示與春天有關(guān)的詩句,引導學生美讀。)
在理解“煙花”一詞的過程中,老師不是生硬地把詞意呈現(xiàn)出來,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品讀一系列描寫春天繁花盛開的詩句,不著痕跡地詮釋了詞意,又豐富了學生的詩文積累,妙哉。而正確理解詞義、文意絕不是閱讀教學的全部,有效的閱讀教學還應引導學生弄清文本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只有以課文的語言形式為綱,關(guān)注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關(guān)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才不至于讓語文課失色。
(三)從“知識解釋”到“認知發(fā)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的目標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過度地“拆解、揉碎”知識,除了要把握好認知性、理解性問題外,還應注意在文本基礎(chǔ)上拓展,增加延伸型的問題,以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激發(fā)其發(fā)表獨特見解的欲望。
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時,筆者煞有介事地說:“其實像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也有犯糊涂的時候,古代的長江是商業(yè)要道,運輸?shù)拇粊韥硗?,他怎么可能只看到‘孤帆’呢?你也認為李白寫錯了嗎?”此問一出,全班啞然,但很快,筆者受到了“抨擊”——學生用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對我作了反駁,他們通過逆向思維明白到李白之所以用“孤帆”一詞,是因為那一刻,他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孟浩然遠去的那一艘船上。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又如,筆者在執(zhí)教《草船借箭》時,特意在第三課時設計了“尋找歷史的紕漏”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了前兩課時的學習鋪墊以及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積累,學生對故事的情節(jié)及人物特征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筆者順藤摸瓜引導學生去尋找《草船借箭》的漏洞。學生先是自主思考,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最后推薦代表匯報。那節(jié)課上,筆者聽到了很多天馬行空般的胡謅,也不乏有理有據(jù)的“查漏”妙論,諸葛亮、曹操、周瑜、魯肅等人的形象深深地刻進了學生的心,那種效果,是任憑筆者這“三寸不爛之舌”如何說教也無法企及的。
三、著眼“拓展延伸”,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gòu),終極點指向人的發(fā)展。有效的閱讀教學,除了關(guān)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外,還應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所以,我們在開始閱讀教學之初,應仔細琢磨課文內(nèi)容,挖掘隱含在其中的育人點,使文本的“育人之光”大放異彩。
在教《狼牙山五壯士》時,我們班的學生對“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義憤填膺,教室籠罩著一層層齜牙咧嘴的怨氣和淚氣。為免誤導學生過分地憤世嫉俗,筆者便適時結(jié)合品德書《不屈的中國人》一課,引導他們把思維重心轉(zhuǎn)移到對抗日英雄的尊崇。從學生的回答中,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學會把對敵人的恨內(nèi)化為對祖國的愛。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闭Z文閱讀教學之路,曲折而顛簸,但在求索的路上,筆者不是孤獨的。筆者在圣賢的指引下,與文字來一場美麗的邂逅,且行且思且收獲,盡情飽覽了如畫的風光——畫里,有學生迸放的思維火花,有學生自由涂抹的生命色彩,還有一縷縷滌蕩心靈的熠熠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