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劭
【摘要】本文以筆者執(zhí)教的辯論課《百家爭鳴》為例,闡述筆者對初中歷史課堂研究性學習方式的理解,探索辯論在初中歷史課研究性學習中的實踐及模型建構(gòu),以及論證該學習方式對課堂效益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會合作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義。筆者結(jié)合長期的初中歷史課堂辯論實踐,針對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實施做了探索。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辯論實施模型;批判性思維
經(jīng)過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筆者深感學習興趣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生命線。根據(jù)新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歷史枯燥灌輸?shù)慕虒W方式和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新的教學方式,通過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和個人觀點。新課標在三維目標的方法與過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注重探究式學習,達到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現(xiàn)實問題目標。由于筆者長期對辯論感興趣,在上大學和工作后曾分別擔任學生和市橋城區(qū)教師辯論隊的教練,所以結(jié)合自身的特長和優(yōu)勢,嘗試把辯論與課堂教學有機結(jié)合,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最終形成了自己“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記憶為基礎(chǔ)、辯論為突破” 的思辯結(jié)合課堂模式和獨特的教學風格。怎樣才能在初中歷史課堂有效實施課堂辯論呢?筆者以自己上的辯論課《百家爭鳴》為例,嘗試探討研究性學習方式中的重要體驗方式——辯論在初中歷史課堂的實施模型及論證這一教學法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初中歷史課堂辯論的實施模型
課堂辯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它有別于一般的辯論賽。課堂辯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輸贏,更多的是希望學生通過辯論方式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達成教學目標的方式。要通過課堂辯論成功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方式,課前準備部分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性學習環(huán)節(jié)。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培訓、收集篩選資料、分組討論等環(huán)節(jié),課堂辯論就會淪為“走過場”,就不是一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筆者認為一個完整的課堂辯論模型應(yīng)包括以下步驟:課前部分:活動培訓——分工合作——篩選材料——小組討論——確立目標;課上部分:活動導入——代表陳詞——自由辯論——總結(jié)陳詞——教師點評。
1.課堂辯論課題的選擇
選擇《百家爭鳴》作為課堂辯論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案例分析,因為它具有典型意義。 首先,《百家爭鳴》的內(nèi)容非常適合進行課堂辯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作為諸子百家的代表思想,觀點鮮明,可辯性強。其次,有五家觀點,學生分組更多,參與面更廣。第三,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諸子百家的觀點理解起來有難度,但更適合進行研究性學習。
2.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設(shè)置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和課堂辯論的實際,筆者本節(jié)課設(shè)定的三維目標就是:第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課前準備階段,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張,初步理解這些思想的基本含義。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辯論,充分張揚個性,學會在辯論中主動獲取知識,學會分析材料,提升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第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課堂辯論,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
(1)課堂辯論活動的培訓階段
初一的孩子,很多對辯論一無所知,怎樣對他們進行培訓呢?筆者采取了一下的方法:第一步,先把大學生辯論賽《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他們對辯論有感性的認識;第二步,對學生進行辯論準備過程資料收集和篩選技巧的培訓;第三部,對學生進行辯論的流程、規(guī)則和技巧的培訓,讓學生初步掌握基礎(chǔ)技巧,減少失敗的風險。
(2)課堂辯論活動的策劃與準備階段
筆者認為策劃與準備階段跟課堂辯論階段同樣重要。以本課為例,筆者首先對學生進行分小組,第一步,通過分析學生情況來進行分組,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特長、個性等,以確立適當?shù)姆纸M與分工,一般情況下筆者會選擇強弱搭配。第二步,確定小組自由選舉負責人,然后引導小組進行如何分工、如何做計劃、行動的時間表、遇到不同意見如何處理等問題的討論。第三步,要求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之前,都要參與資料的搜集,讓人人有事做。第四步,指導小組討論分配課堂辯論期間任務(wù),落實代表發(fā)言、總結(jié)發(fā)言、自由辯攻守安排等。在分組分工過程中,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協(xié)調(diào)能力會得到明顯提升。
筆者認為學生收集和篩選資料的過程是最重要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就如本課為例,學生如何圍繞辯題收集和篩選資料?筆者的做法是:第一步,先讓學生小組討論研究收集的方法和途徑并進行分享,學生會提出上網(wǎng)搜索、到圖書館查書、問語文老師甚至去博物館考察等等,筆者一般都不會給予答案,鼓勵學生各種方法都嘗試一下。第二步,讓學生分析哪些方法和途徑最優(yōu)。這里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網(wǎng)上搜索的方式收集資料。但是,筆者會讓他們思考討論網(wǎng)上的信息如何判斷真?zhèn)蔚膯栴},最終引導他們得出要理性對待網(wǎng)上信息,用客觀分析和進行信息對比來驗證信息真?zhèn)蔚慕Y(jié)論。第三步,讓學生討論如何確定收集資料的范圍和內(nèi)容。這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讓學生知道辯論不僅要收集自己資料,還要收集辯論對手觀點的材料,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第四步,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篩選收集的資料、哪些資料用在立論、哪些資料用在進攻、哪些資料用在防御、我方資料里有沒有數(shù)據(jù)和事實支持觀點、對方會用哪些觀點和論據(jù)等問題。這里涉及到資料的分類,數(shù)據(jù)和觀點的歸納整理、運用。第五步,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篩選后的論據(jù),進行辯稿的寫作和自由辯的攻防演練,讓學生學會表達和捍衛(wèi)自己觀點。這樣學生在收集和篩選資料的過程,就達到了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觀點從認知到理解的過程,其實課程的認知和能力目標已大部分達成。
(3)課堂辯論階段
課堂辯論階段是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一個成果呈現(xiàn)的階段。筆者主要按以下步驟實施:第一步,老師進行簡單的課堂導入,向?qū)W生強調(diào)辯論規(guī)則,讓學生知道辯論是君子之辯,學會尊重對手。第二步,讓各小組代表闡述觀點,注意提醒其他小組安靜用心聆聽,做好記錄。第三步,自由辯論階段,這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也是最考老師 “功力”的階段。如何讓課堂辯論不會冷場,又不能演變成“口水仗”和人身攻擊?這階段要求老師有很強的課堂調(diào)控能力和觀察能力,一旦發(fā)現(xiàn)冷場就要馬上介入挑起“戰(zhàn)爭”,一旦出現(xiàn)偏題也要馬上介入引導回正題。而且,要觀察那些同學沒有參與,通過提問方式讓其加入,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成為旁觀者。第四步,小組進行總結(jié)陳詞,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對比,讓學生生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第五步,教師點評。這是一個關(guān)鍵的步驟,教師點評一定要起到華龍點睛的效果。如果點評不好,課堂辯論就會流于形式,失去了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但是點評的意義不在于評輸贏,而是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jié),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知識思考和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最后,還要布置學生寫課后感受并分享,達到深化和提升的效果。通過本節(jié)課的課堂辯論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更深化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圓滿達成了三維目標。
二、運用研究性學習對歷史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發(fā)揮了主動精神,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有同學在課后感受中寫道:“以前的歷史課,我都是老師的聽眾,想不到我也能成為“老師”。現(xiàn)在我終于學會了自己主動尋找知識的樂趣,我太高興了!”
第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強調(diào)認真聽,并不鼓勵學生質(zhì)疑與批判。通過課堂辯論的方式,很多學生邏輯思維得到提升,會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批判別人觀點的時候,不再是情緒發(fā)泄,而是有理有據(jù),學會更理性分析問題。以前學生表達不認同觀點是經(jīng)常用情緒式來表達,現(xiàn)在更多的是會用論據(jù)來支持觀點。就好像在辯論過程中,同學們一開始經(jīng)常會用“我感覺……”“我想……”這樣的表達,但被對手質(zhì)疑后,慢慢學會了用論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讓表達的邏輯更嚴密了。
第三,提升了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因為在課堂辯論準備和辯論過程中,需要學生整合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甚至課外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好像在辯論過程中,講到法家觀點時還引用了思想品德課的內(nèi)容,講到兵家觀點時還有學生運用了大量的課外軍事知識。通過知識的整合,更好地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四,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在課堂辯論的整個過程,都充滿爭論與妥協(xié),如何通過論據(jù)說服辯論對手?如果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與自己隊友合作?通過課堂辯論一定能帶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與啟示,讓學生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第五,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更容易達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課堂辯論的準備,閱讀大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了解,增強了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感悟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符合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高效方式,更是學生“體驗”歷史和探究學習樂趣的重要途徑。通過辯論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的歷史學習更具趣味性,讓學生更主動學習,使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通過辯論方式,讓學生是懂非懂的歷史知識點越辯越明,達到理解和應(yīng)用知識的目標。
筆者針對研究性學習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索,希望通過自己上的辯論課《百家爭鳴》為例,拋磚引玉,能為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有效實施探索出一條新路。
(注:本論文是廣州市番禺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項目課題《農(nóng)村初中歷史課堂辯論有效實施的行動研究》〔立項編號2016-XK08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儒德.學習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仇忠海.研究性學習模式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