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雄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課程,對樹立學生正確觀念、科學思想、良好品德以及優(yōu)秀習慣有著重要意義,是促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將親子關系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能夠有效引導和幫助學生緩解親子沖突,充分發(fā)揮學校引導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作用。不過,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在這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需要采取合理策略加以改善。本文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親子關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當前實際教學在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相應對策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初中學生人際關系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部分,和諧的親子關系能夠令學生長期處于積極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中,有利于學生保持健康心理和積極情緒,對學生成長極為有利。然而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極易和父母發(fā)生親子沖突,導致親子關系受影響,進而影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學校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對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引導作用,而《道德與法治》課堂正是其中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親子關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包含親子關系教育相關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親情之愛》中,其它部分同樣包含不少與親子關系教育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親子關系教育,實際上是充分發(fā)揮課程作用的重要方式,這不但能夠進一步改善課程教學效果,還能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理、態(tài)度及方式和父母相處,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有效構建。就課程教學效果來看,《親情之愛》是《師長情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引導學生樹立尊敬師長的意識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是促使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基礎。在課程教學中有效滲透親子關系教育,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引導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第二,協(xié)調(diào)親子沖突。初中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沖突主要是源自學生情感心理需求發(fā)生變化,這雖然不會對親子感情造成影響,但卻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才能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與此同時,學生自主性增強,其與父母的交往方式也出現(xiàn)了一定變化,要求父母根據(jù)孩子身心特征以及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引導,共同構建和諧親子關系。但是大部分家長缺乏專業(yè)認知和深入理解,沒有掌握和孩子和諧相處的正確方式方法,導致親子沖突逐漸加劇,嚴重影響親子和諧。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親子關系教育內(nèi)容,能夠促使學生以更加合適的方式與父母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積極推動家園共育的有效實現(xiàn),讓學校與家庭一起合作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親子關系教育方面的不足
第一,滲透范圍過窄。親子關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滲透應當做到全過程、全方位,從而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時刻提醒和引導學生與父母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卻是滲透范圍過窄,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滲透親子關系教育時主要集中于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借助教材引導學生了解和思考“家”的意味,引導學生和家長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真正做到愛在家人間,讓家更美好。這導致親子關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的中的滲透范圍過窄,無法實現(xiàn)全過程、全方位滲透,在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結束后,親子關系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也結束了。
第二,缺乏實踐性?!兜赖屡c法治》教學本就存在理論性過強,缺乏實踐性,相應的親子關系教育也存在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親子關系教育時,通常是以理論講解的方式對學生提出一些較為空洞的理論性要求,讓學生尊敬和熱愛父母,學會孝敬父母,以謙遜溫和的態(tài)度與父母溝通。這種過于理論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改善親子關系的方法掌握不足,難以真正達到滲透親子關系教育的目的。
第三,與家庭合作不夠。親子關系教育不單單需要針對學生進行教育,還需要積極與父母進行溝通與合作,通過學校與家庭的合作真正改善親子沖突,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然而當前《道德與法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教育上,僅僅針對學生進行教育,并沒有積極和家長進行溝通,導致親子關系的改善只能從學生單方面展開,實際效果欠佳。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親子關系教育的策略
第一,全面對接親子關系教育和《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教師需要對《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全面而深度的挖掘,剖析其中可以和親子關系教育掛鉤及對接的內(nèi)容,在這些內(nèi)容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多方面、多層次地引導學生掌握和父母相處的正確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學時代》的“少年有夢”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先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的夢想是什么呢?”學生們紛紛舉手講述他們自己的理想,教師認真傾聽并為學生如何實現(xiàn)提出正確建議。然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夢想與親子關系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意識到他們的夢想既受父母影響,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只有這樣,學生追逐夢想的道路才會更加平坦,尤其能夠避免父母誤解、父母反對等情況出現(xiàn),讓學生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和父母構建起和諧輕松的關系。
第二,基于生活化教學強化教學實踐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親子關系教育,同樣需要以生活為源頭并進行適當延伸,結合時事進行深度剖析,讓學生正確掌握和父母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學《家的意味》時,教師利用家庭中常見的親子情境進行導入,如家庭周末春游、父子合作完成家務、母女一起進行家庭購物等。在這些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生想起他們和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充分意識到和父母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意義。然后教師再安排學生向父母寫信,讓學生將他們想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帶回家給父母看,將親子關系教育落實到實處。
第三,積極促進家園共育。《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當清楚意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意義,并積極利用家園共育優(yōu)化親子關系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教師應當積極利用電話、微信、QQ等方式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聯(lián)系,在教學學生表達和鞏固“親情之愛”的方法的同時,對學生家長進行適當引導和教育,要求家長積極配合,與學生一起努力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在這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同時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夠和諧相處,為學生成長發(fā)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綜上可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當滲透親子關系教育,在優(yōu)化教學的同時有效引導學生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為了有效滲透親子關系教育,教師應當全面對接《道德與法治》和親子關系教育的內(nèi)容,同時給予生活化教學強化教學實踐性,積極促進家園共育,引導學生和家長一起努力,共同打造良好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吳先東.學校引導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實踐對策——基于初中階段親子關系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國德育,2017(4):31-34.
[2]徐璐.親子沖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機[J].中國教師,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