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平
【摘要】 高中階段由于是學生轉型的關鍵期,高中教育深受社會關注。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階段的基礎科目,對學生的轉型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文章基于地理教學高效性背景,進行地理教學資源開發(fā)途徑與應用路徑的探討,以為廣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有效課堂 高中地理 課程資源 開發(fā)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42-01
0
新課程對高中地理實施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其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需要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資源開發(fā)與應用,以使課堂資源在資料收集、課程設計、課堂實施及課后評價等過程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高效課堂構建的背景下,地理教學資源需要進行充分開發(fā)與利用,以使地理抽象知識,通過資源的輔助使講授化繁為簡,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構建高效地理課堂。
1.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的意義
1.1創(chuàng)建特色教育
高中地理是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具有綜合性、區(qū)域性、時空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等特點。進行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可以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結構,增強課程的區(qū)域適應性,以開闊學生視野,為學生提供知識的不同選擇角度選擇性,以創(chuàng)辦特色教育。
1.2提高學生地理素養(yǎng)
高中地理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地理知識、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地理素養(yǎng),并將地理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資源開發(fā)與應用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實踐,在領略環(huán)境魅力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生通過對社會人口、資源及環(huán)境的關注,可以形成正確的環(huán)境意識,并能從國際背景的角度進行問題的分析,在尊重理解、合作關心的基礎上形成全球意識。
1.3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與應用,可學生的學習自主,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地理考察、調查等實踐可搜集地理信息,拓寬地理知識面。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問題,形成新主題,認知不斷深入,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2.基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中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途徑
2.1開發(fā)社會課程資源
地理知識依托于社會的發(fā)展,合理進行社會資源開發(fā)可以地理課堂教學與社會資源有機結合。在進行社會資源開發(fā)時可有效利用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等社會資源,帶領學生進行考察,以豐富地理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健康成長搭建階梯。博物館集政治、經濟、歷史、軍事等于一體,是最有效的社會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fā)價值。地理教學可以突破傳統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設置社會考查實踐課,或請專家到校進行講座,以提高學生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2.2編寫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結合區(qū)域特色進行地理校本教材編寫,可使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問題成為學生關注的重點,可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教材資源開發(fā)時要以時代性、實用性、鄉(xiāng)土性為原則,對區(qū)域河流、水文特征、地貌特征等進行突顯,以實現資源的人文教育性。
2.3制訂合理的資源開發(fā)計劃
在進行地理資源開發(fā)前,要制訂合理的資源開發(fā)計劃,在教育部門的統領下,協同同類學校進行開發(fā)方案的制定,避免資源開發(fā)的同質盲目性。要成立資源開發(fā)團隊,成員由專家、教師、學生代表等組成;要注意資源開發(fā)的層次性、階段性,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資源的開發(fā),以使資源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3.基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中地理課程資源應用路徑
3.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滲透地理資源
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開發(fā)的課程資源融入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使開發(fā)的資源與教材內容進行融合,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時效性。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導入,將開發(fā)的資源錄制成微課,以突出資源的特點,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課堂總結,將開發(fā)的資源融入微課,作為一堂課知識點的總結和拓展,以實現對傳統課堂的補充。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地理知識,并在生活中應用地理知識,實現地理對生活的最大價值。
3.2以地理三維目標進行地理資源的滲透
在開發(fā)地理資源后的應用過程中,可以依據地理課標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資源的應用,以使學生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發(fā)展初步的地理思維,掌握探究地理問題的方法,樹立正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如在講授“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時,教師可以結合湖南張家界的地貌特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實踐。可帶領學生到張家界進行實地觀察,并制作地貌特征模型,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外力作用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以使學生養(yǎng)成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
總之,構建地理高效課堂是提升地理教學質量的需要,而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特點,使其涵蓋了非常多其他學科內容,使地理的課堂資源呈現內容和形式的開放性。在進行地理資源開發(fā)與應用時,教師要結合地理課標的理念和內容,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進行資源的開發(fā),以使資源豐富地理課程內容的同時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最終推動地理新課改的順利實施。
[ 參 考 文 獻 ]
[1]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位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11(5).
[2]朱其山“.問題鏈”的類型及其教學功能———以“大氣的運動”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9).
[3]趙震.構建”思維鏈教學”的實踐研究[J].小學數學論文,2015(11).
[4]胡來林.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