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向傳輸式教學有很多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也影響教學的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使用互動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習心理和教學效率的問題,且同時能夠?qū)W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本文結合小學中段學情,就語文課堂互動模式的應用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段;互動;課堂;策略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目標不匹配的主要問題,就是所謂的“滿堂灌”“填鴨式”,其實,主要的形態(tài)就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知識單向傳輸。學生在課堂上一動不動地聽,教師則是滔滔不絕地講——這種模式存在著很多問題。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為兩點:
第一,學生學習心理狀態(tài)不佳。由于學生是被動學習,課堂參與度極低,而小學生的心理持續(xù)性性又比較差,他們很難在幾十分鐘的時間里始終保持精力集中,往往會出現(xiàn)走神、厭煩等情況。
第二,學生思維效率比較低。由于是單向聽講,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度很低的狀態(tài),基本上沒有自主、自覺的思維活動。教師說什么就去記什么,腦子里不會對知識進行理解性的、消化性的思考。這樣,不僅是掌握知識的效率低,而且沒有實踐應用價值。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單向傳輸式教學,不僅是學習效率低下,更主要的是,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不能落實。因而,在課堂上增加互動以調(diào)動學生思維、激發(fā)其情感并培養(yǎng)其素養(yǎng)發(fā)展,就成為了一種必要。
下面,結合小學中段(三、四年級)的學情,就語文課堂互動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構建適宜互動的氛圍
互動是個雙向的學習行為,需要學生有相當?shù)闹鲃有?。不僅是被動回答教師的提問,而且要能夠主動思考和表達。對小學生來說,要想能夠做到主動與教師溝通,是需要積極的情感和勇氣的——因為有的教師比較嚴厲,雖然在課堂上是使用了所謂的互動,但那種互動其實還是由教師單向發(fā)起的,就是簡單地問答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是”或“不是”。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參與——這種形式雖然也算是互動,但遠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那種可以調(diào)動學生情感和培養(yǎng)其素養(yǎng)的互動。因而,基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表達的情感使其勇于互動,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適宜互動的氛圍。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幾點:一是態(tài)度和藹,允許學生自發(fā)表達——當學生有問題、有想法的時候,可以直接舉手發(fā)言,而不必等教師提問或發(fā)出指令。不要用“紀律”去限制學生;二是允許錯誤,小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他們在互動過程中出現(xiàn)理解、表達或思維上的錯誤、偏差都是很正常的,教師不應逢錯必批評,應鼓勵學生主動表達的行為。
二、采用活躍多樣的形式
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是與成年人有區(qū)別的,他們的學習驅(qū)動不完全是為了將來如何發(fā)展(遠大的理想),所以,其學習的興趣有時并不在于學習內(nèi)容和目標本身,而是基于對學習過程和形式的喜愛?;趯W生這樣的學習心理特征,在組織課堂互動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互動形式的活躍、多樣,以保持學生對互動的興趣度(這對教師來說,也不一定要拘泥于成法。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課堂實情,完全可以自主創(chuàng)新)。
比如我們可以把互動設計為小游戲、小比賽——如,在教《花的學?!愤@一課時,讀到“這時,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我馬上向?qū)W生提問,“大家誰知道什么花是紫色的?什么花是黃色的……”學生們馬上踴躍發(fā)言,有說喇叭花是紫色的、有說菊花是黃色的、有說玉蘭花是白色的……教師再問,“你們還知道其他顏色的花有哪些?”學生們又紛紛回答。最后,大家評出答得最多的一位同學——學生們參與這種有競賽意味的互動的積極性非常高。
三、開放互動的群體范圍
在小學的課堂上,由于學生思維能力、學習力水平的局限性,互動往往是由教師發(fā)起和推進的。常用的,就是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但由教師發(fā)起互動,并不意味著互動的對象只能是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有時候,教師發(fā)起互動,然后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學習的氛圍和效果更好。而且基于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和激發(fā)積極情感的需要,采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必要的。比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生生互動時,才會有效果。
因而,課堂上的互動,不僅是以師生為對象,也應打開互動的空間,鼓勵和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對中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因為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和交流的能力,這種生生互動是可以操作的。比如,在學習《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組詩歌時,教師說,“這次我們一起學習了三首古詩。大家說,這三首古詩寫了同一類內(nèi)容,寫得是什么呢?……對,中國的節(jié)日,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現(xiàn)在請大家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一起尋找我國有多少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分別有什么特征。一會兒,我們來比一比,看看哪個組找到的多,說得好”——師生和生生互動交互使用,給學生更自由的表達和思考空間。
四、注意輔助性手段應用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雖然在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上比低年級要明顯好得多,但總體來說,還是處于較低水平上。由于其生活閱歷、知識儲備、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理解、分析文章或是進行知識探究的時候,會遇到一些阻力。我們進行互動的目的是提升學習效率和培養(yǎng)素養(yǎng),而并不是在給學生出難題。所以,為了保證互動的流暢、有效,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在他們遇到交流表達或思維困難的時候,采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去幫助他們推進。
比如情境法就是經(jīng)常會用到、而且有效的一個手段——因為情境法適應了小學生直觀、感性的思維特征,生動、形象,能夠幫助學生直接彌補其經(jīng)驗和思維上的缺口。如在講《昆蟲備忘錄》的時候,因為文章中的有些內(nèi)容比較微觀(比如講蜻蜓的復眼)、有些昆蟲是學生沒有遇到過的,理解起來就不那么形象準確,這很影響互動的組織開展。所以,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學習資料——相關昆蟲的科普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結合課文觀看之后,再進行互動交流,就沒有問題了。
綜上所述,課堂互動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起到多重的教學價值,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應用課堂互動的時候,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特征,應重點關注互動氛圍的構建、互動形式的多樣、互動群體的開放,以及互動過程中輔助性手段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遲麗麗.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 2018(67).
[2]王翠金.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 2015(24).
作者簡介:張晶,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qū)保國第一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