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迷俠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隨著計算機的發(fā)明與應用,人類開始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現(xiàn)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幾乎在人類生活的每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性影響,信息技術已經(jīng)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培養(yǎng)文化搖籃的學校教育,也必須把信息技術的內容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對中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多種途徑中,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最明確地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學目標。無論制定教學計劃的出發(fā)點是信息技術文化觀,還是信息技術工具論,都把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作為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途徑,他們都強調通過在開設信息技術學科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和應用能力。
根據(jù)信息技術本身的特點,它的思想、方法、模式也應是先進的、富有生命力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目前一些傳統(tǒng)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還在影響著信息技術教學,致使信息技術教學缺乏生氣與樂趣。怎樣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課教師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關鍵是抓好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幾步。
一、抓“預習”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以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的。很多信息技術教師不重視學生課前的預習,再加上學校的硬件設備參差不齊,有的學校有投影設備,教師可以演示;有的學校沒有投影設備,只能靠教師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問題,在教材中尋找答案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可以相互討論,互相學習。這些都需要預習來熟悉教材。
1.布置預習任務
學生很少有預習的習慣,需要教師在上課前一天布置預習任務。內容不要太難,讓學生通讀兩編教材,了解講課的順序。如果教材知識點較多,譬如在第三冊“運用函數(shù)”、“絕對引用”、“相對引用”等內容時,可以自己編寫預習題、讓學生自己總結概念。
2.課前預習
信息技術課容量較大,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嘗試學習,還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可以在學生進機房前拿出三到五分鐘來預習。這種預習不需要通篇都看,教師提出教學重點難點,學生重點閱讀教材。在第一冊第七課《資源管理器窗口》這一節(jié)中“節(jié)點”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突破口,布置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節(jié)點的概念,節(jié)點符號的含義。
3.預習效果的檢查
上課提問。在上課時有目的的提問學生,檢查預習效果。好處:教師可以選擇檢查學生的層次,直接了解預習效果,掌握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程度,改進教學進度。壞處:檢查面較窄。b、小組討論。分小組討論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由小組成員總結重點難點,以及解決方法。好處:調動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壞處:不好控制進度,容易浪費時間。c、落實到紙上。布置學生將預習到重點難點,寫到紙上,由教師批閱。好處:檢查面大。壞處:容易抄襲。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
1.對教學方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而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應將教師教的方法與學生學的方法截然分開。教師教的方法,必然要通過學生的學法來體現(xiàn);學生的學法,實際上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盡管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用。
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對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教師的教法往往制約著學生的學法,同時給學生的智力和個性以重要影響。如果教師經(jīng)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實施滿堂灌,讓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學生亦必然要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長此以往總是教師講授,學生聽授,就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不善于獨立思考核不主動探索問題的習慣。與此相反,如果教師經(jīng)常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就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
2.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當前的教序任務、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還要考慮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境、教師特點等因素??偨Y起來,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j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的。每節(jié)課都有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目的不同,就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要選擇與教學目的相適應的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時,常常采用講授法或演示法;學生在掌握動作技能技巧時,就采用練習法等等。
(2)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特定的教學內容來實現(xiàn)的,各門學科需要根據(jù)該學科中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即使某門學科教學進程中的某一階段,隨其所教的具體內容不同,也要采取不同的具體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例如,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常常采取講授與演示相結合的方法以及上機實驗法,但對于其中的網(wǎng)絡基礎及其應用部分,就需要根據(jù)具體內容,決定采取哪中教學方法,像網(wǎng)絡的基本概念,就會偏重于講授法,對于因特網(wǎng)所提供的各種信息服務,則偏重于上機實驗。
(3)學生情況。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征。有些學生對某種事物有大量的感性知識,教師一講某一現(xiàn)象,學生就可以理解,就不必都是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有些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基礎,就必須采取直觀演示的方法;對已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運用講解法,而對于尚無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則需要一個時期的自學輔導訓練,待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時再采取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有針對性地講解方法。
總之,只有適應教師的素養(yǎng)條件,能為教師所掌握,才能發(fā)揮作用。教師缺乏必要的素養(yǎng)條件,自己駕馭不了,仍然不能在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教師本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必須是有一定深度的,能隨著具體情況,從不同的角度,機動靈活地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對問題的理解,能針對學生問題的矛盾焦點,幾句話就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豁然開朗;如果教師理解膚淺,不能融會貫通,透徹掌握,那么利用啟發(fā)談話法時,遇到學生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則教師就不會隨機應變地抓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