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wèi)杰
摘 要: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讓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教師由課堂主導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本論文立足當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現(xiàn)狀,了解新時期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分析在教師如何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探索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或途經,希望為廣大一線教師者以啟迪。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的主體性不斷突出,教師的課堂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科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提升其自學能力。只有學會了學習,他們在脫離教師和學校環(huán)境后才能高效習得知識和技能,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借助情境教學法,引入新課探究情景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能否在開課前幾分鐘就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對上好一堂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前談話若能根據(jù)課的類型,學生的年齡,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運用適合兒童心理的語言去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前導語,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靈感,開拓學生思維。愛因斯坦把興趣稱為“最好的老師”。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是帶領學生讀課文、默寫字詞等,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很多人失去了學習興趣。而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特點使用情景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生動的學習情景,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手段,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鼓勵學生自覺積極探索知識、產生情感體驗。如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去了解課文內容,引領學生去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意思,對教學內容整體的認識感知。對于課文中的具體部分,學生們因為生活經驗和生活環(huán)境的局限,可能無法產生感性的認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為核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帶領學生立即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了解更多未知的信息,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產生對學習熱愛之情,主動進入課堂學習。
二、布置好預習作業(y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讓他們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鼓勵學自主進行思考和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語文相關技能。
語文學科不同于一般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更需要去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在探究中不同學的思想自由馳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例如教授古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的預習作業(yè):鼓勵學生們課下去朗讀古詩,做到讀通、讀順古詩,對于其中不明白的字詞借助詞典進行查找學習,盡可能地去理解古詩的整篇內容。通過引導學生去課前自學,可以幫助他們剔除生字、掌握朗誦的關鍵和技巧,也進一步積累了他們詩歌朗讀和鑒賞的經驗。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研究永恒的課題,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是發(fā)展能力的契機,是學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學知識的內驅力。
三、課堂設疑激思,引發(fā)學生參與探究
提問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小學生階段,學生的思維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如何促進他們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發(fā)展,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設疑激思”能力,通過提問啟迪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但是,在語文課堂中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問題的設置必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情況,具備啟迪性,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具體學習古詩時,在和學生們交流詩句意思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疑激思,通過點撥重點詞句來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古詩理解中,教師通過著重抓住關鍵詞,層層點撥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了解,也為隨后理解古詩特點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也有所增強。這樣,學生就能在有趣的氣氛中跟著老師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課都能根據(jù)學生實際和課文內容精心設計導語,學生學習興趣就會濃厚起來,思維也將更為活躍,教學效率就會有明顯的提高。而開放的教學就是扎根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生活中擷取豐富的寫作資源,既能滿足學生興趣,又試圖解決了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脫節(jié)問題。
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方式,鼓勵他們開展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運用知識,積極對已知知識進行“重新組織”或“轉換”,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語文知識點,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也是語文學科的最終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包括了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與學的方法。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在新課程體系下,立足于語文的學科特點來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模式,可以豐富探究式教學的理論成果;開展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研究,探尋適合當代學生的學習方法,改進當下的教學模式,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相關理論成果,進而為義務教育的語文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價值。
參考文獻:
[1]桑亞楠.讓小學語文課堂洋溢情感——以六(上)《爬天都峰》一課教學為例[J].語文知識,2017(24):72-73.
[2]陳珊珊.“美”,流淌在小學語文課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71-72.
[3]王劍萍.突出實踐取向,共育實踐智慧——淄博師?!缎W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改革與實踐[J].淄博師專學報,2017(04):19-22.
[4]李剛.承音樂之“瀾” 行語文之“舟”——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音樂的運用舉隅[J].名師在線,2016(12):75-76.
[5]羅燕.試論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與夢想教育的關聯(lián)[J].教育文化論壇,2016,8(0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