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廣
【摘要】 ?德育過程是一個由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影響的過程,對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塑造,更不應只限于對學生道德理論的傾注,還應當對學生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全方位地進行培育。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有效滲透品德教育,以優(yōu)化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本文就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展開學生的品德塑造進行了論述,提出了幾點見解和思考。
【關鍵詞】 ?初中政治 品德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37-01
一、開展教學活動,進行價值辨析
雖然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獨立認識,但是對于事物的認識卻是不成熟的,對待事件的處理方式也是不夠完善的,這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缺失和辯證是非能力有關。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組織多樣教學活動的方式,以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更加理性、更加合理地認識事物、應對各類事件。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表自己對消費的見解和思考,說一說自己生活中都有哪些消費,哪些消費是合理的?哪些消費是不合理的?自己是出于什么目的進行的消費?在以上辯論活動構建后,學生充分參與其中,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消費進行辯論分析,從而建立起對消費的積極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從眾心理引發(fā)的消費、求異心理引發(fā)的消費、攀比心理引發(fā)的消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積極的消費觀。在以上活動構建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消費是我們常見的、非合理的消費?你是如何定義合理消費的?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經驗談一談你的看法。通過以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也就學會了應用自己積極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優(yōu)化自己的實際生活。同時,學生在客觀理性的分析中,也產生了對消費的一些直觀的情感體驗,從而借情感的力量改變學生已有的不良消費認知。
二、注重意志訓練,提升學習能力
雖然部分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價值觀念的辨析過程,也有學生對積極價值觀念的踐行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學生在認知和行為之間的轉化率不高的現象。這種現狀的出現,與學生的意志力培養(yǎng)不足有關,缺乏意志力訓練的學生,雖然認識到事物做法的對錯,對是非對錯也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但是卻很難將積極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踐行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很難將其奉之為調控自己行為的重要指導。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生知道按時完成作業(yè)、認真完成作業(yè)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知道自己的努力學習和艱苦奮斗將會為自己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但是,不少學生卻很難將其堅持下來,應用到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也有學生知道不要隨手丟棄垃圾,要將垃圾扔到垃圾桶中,卻總是因為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原因而出現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雖然部分學生在事后會產生自責甚至是后悔的情緒,但是自己也很難將之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需要注重對學生開展意志力訓練,注重對學生意志力的磨練過程,才能讓學生的品質獲得更好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人物及其事跡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借助榜樣的力量塑造學生的意志品質。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張海迪的故事,越王勾踐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塑造,以增強學生對事物的堅持性。另外,為了增強學生生命的韌性,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引入國家災難,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災害中的一些典型的勵志性事跡,讓學生認識到生命之堅韌,更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在挫折中更應當堅持、更應當注重珍視生命、珍惜生命。從以上意志力的培養(yǎng)訓練中,教師幫助學生更加理性、更加客觀地對待生命,學生在堅韌意志力的驅使下,也就更加熱愛生命,提升對積極事物和積極習慣的堅持性,從而讓教育實現“知行合一”的效果,讓學生在積極價值觀念的驅動下,在堅韌意志力的培養(yǎng)中,主動踐行、主動參與,最終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三、重視課后實踐,引導主動踐行
對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有效應用相應的價值觀念,從而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提升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念,促進社會文明水平的逐步提升。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課后實踐的形式開展品德教育活動,讓品德塑造滲透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對國家先烈的崇敬之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清明節(jié)時組織學生開展掃墓活動,給學生講述國家英雄的故事,讓學生心存對英雄、烈士的敬畏之心;再比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環(huán)境保護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生活中不要亂扔垃圾,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組織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環(huán)保一日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維護良好的環(huán)境,主動撿拾垃圾,從而建立對于亂扔垃圾這一行為的厭惡之情,也在這種行動和情感的驅動下,主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總結
對學生的品德滲透和優(yōu)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協調學生認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更要從各個角度對學生施以影響,才能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升華。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組織教學活動、開展意志訓練和注重課后實踐等教學方式組織教學,以促進學生品質的升華。
[ 參 ?考 ?文 ?獻 ]
[1]連長春.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9(04):16-17.
[2]張靜.初中政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19(12):54.
[3]夏曉光.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