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孌瑤
【摘要】 ?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是我國古代、近代和現代文化的精髓,并且其中含有大量對學生的品德塑造有積極和重要意義的教學資源,而教育作為塑造學生品德、優(yōu)化學生認知的重要方式,能夠對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發(fā)揮小學語文學科的這一優(yōu)勢,挖掘其中的有利資源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滲透卻不足。本文就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品德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論述,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和優(yōu)化措施。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品德滲透 教育 現狀 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133-01
一、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品德教育的現狀
1.傳統(tǒng)美德資源挖掘力度不足
語文教材中所選錄的文章中,總是包含著作者對國家、對自然的愛,對社會和諧的追求以及自己對人生的理想和報銷國家、奉獻社會等美好抱負,也有一些故事中描寫了一些典型的事跡和人物也在傳達著美好的品德和積極的價值觀,更有一些豐富的文化在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品行。但是,在教師教學中,以上美好品德資源的挖掘并未能被教師深刻挖掘出來并用以感染塑造學生,一些深刻、積極、美好的品德資源中,卻在課堂教學中被教師一帶而過,知識本位的教學理念導致教師忽視了教學資源中對學生的品德有重要影響的功效,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并未受到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積極品質對學生的影響。
2.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夠緊密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踐行美好品德,能夠將教師傳授的美好品質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自己文明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更高,讓學生的生活更加文明,讓社會更加和諧。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開展的品德塑造,并且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品德塑造也就只能孤零零地轉化為靜態(tài)的品德認知暫時存貯在學生的記憶中,并未能讓其發(fā)揮效果并應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學生依然按照自己的固有習慣和生活方式開展生活活動,知而不行的現狀仍然未能改變,教學和實際生活的割裂并未能發(fā)揮教育促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功效。因此,小學語文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對接不恰的現狀并未得以改善,對學生的品德塑造效果也就不甚明顯。
二、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品德教育措施分析
1.深度挖掘教學內容,感染學生道德認知
教學中的一些優(yōu)質資源,需要教師的挖掘和滲透,并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被學生充分感知,影響到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讓學生將其奉之為塑造自己言行和約束自己行為的重要資源,以感染學生的品行。例如,在《小柳樹和小棗樹》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柳樹和棗樹的對話中,讀懂柳樹在棗樹還未結果時,洋洋自得并且十分高傲地嫌棄棗樹的難看,認為自己是最美麗的,看不到他人的優(yōu)點。教學中,教師將兩種樹木的對話和姿態(tài),通過對比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凸顯柳樹的高傲和棗樹的謙卑。最后,再將秋天的柳樹和棗樹對比呈現,讓學生看到柳樹一無所獲,而棗樹卻結滿了果實,以供爺爺家享用。通過這種對比教學的方式,學生對兩種樹的語言特點及其背后的性格和思想特征呈現,讓學生認識到驕傲自滿總是讓自己得意忘形,而扎實、低調、不卑不亢才能讓自己更優(yōu)秀,才能更受他人的喜愛。在這種對比教學之下,兩種樹木所代表的兩種典型的性格特征被學生充分感知,此時也就讓學生在情感上生成對棗樹所代表的不卑不亢性格的喜愛之情,摒棄對柳樹所代表的高傲性格的厭棄之情。此后,為進一步深化對學生品德的優(yōu)化和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這一篇文章的感悟,將教學內容中的品德和性格特征的認識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以感染學生的品德認知。
2.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積極踐行
新課改教學理念提出,教師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割裂的現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并通過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踐行優(yōu)質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例如,在《我選我》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中,為借助本篇文章中王寧同學自我推薦的勇氣和敢于承擔班級責任的優(yōu)良品質,教師在新課教學中便可以構建如下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們是否有過想要承擔班級責任,擔任班長、班級委員或者課代表的想法?如果有,你們是否有勇氣向老師自我推薦,說出自己想要承擔某一班委的責任呢?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思考并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后教師再將學生的目光遷移至教學內容上,讓學生通過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再閱讀感知文章中王寧同學的勇氣,從而產生敬佩之情。最終,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結束后,教師再度回扣本節(jié)課的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在本節(jié)課學習之后,王寧我選我的行為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你對王寧同學的行為有怎樣的看法?在生活中,你將會怎樣做?這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則讓學生在學習中再度回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借文章中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引發(fā)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此時,學生在品德認知中的收獲更多,學生從語文教材中所學習到的積極品德也就主動將其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更加積極、踴躍、有勇氣的參與生活活動,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踐行積極的道德品質。
總結
語文學科情感深厚、資源豐富,對學生的品德塑造有得天獨厚的教學條件。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要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通過深度挖掘傳統(tǒng)美德和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主動踐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代芳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04):187-188.
[2]姚琴.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德教育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63.
[3]王松霞.品德教育嵌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5(19):353-3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