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李冰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提高當代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形勢與政策的課程體系都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教師應該宏觀把握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chuàng)新,做到教學內容突顯時事性、教學方式講究藝術性、教學工具實現現代化;教學任務的實踐性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障學生將理論學以致用和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把這門課真正打造成讓學生真心喜愛、畢生難忘、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情境體驗式教學;整體性;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02-0107-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cus on enhancing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quality and theoretical level. Both Marxist theory itself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are unified whole,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e integrity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highlight the topicality, teaching methods are with artistry, teaching tools are modernization. The practical purpose of teaching tasks is to help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values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us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better blend in social life. We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having gaine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make it that students really like, be unforgettable and benefit lifelong.
Key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situational experiential teaching; integrity; innovative; practicalness
一、探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整體性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組成部分,具備很強的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在教學中必須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其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相互貫通,不可分割。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個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緊密相連的整體,馬克思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延伸到對人類社會領域,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①把整體性思維運用到對社會和人本質的方面研究,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雹谠谡谓洕鷮W領域,馬克思運用整體性思維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我們得到的結論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統(tǒng)一體內部的差別?!虼?,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煌刂g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雹墼诖嘶A上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此外馬克思在著作中明確指出:“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④那么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盡管教學內容每年都有改變,但教學中必須秉承整體性思維,高屋建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保障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二)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具有整體性
從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國內方面,緊密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zhàn),及時地學習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和基本經驗;宣傳黨中央大政方針,促進學生了解最新政策和最新形勢;講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形勢、任務,積極擔負起肩上重任,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第二,國際方面,介紹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fā)展趨勢以及我國的對外政策、最新的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對此堅持的原則立場,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發(fā)展大勢;第三,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把堅定“四個自信”貫穿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辨別真?zhèn)?、真正自信,做時代新人、青春建功新時代。當然各個內容之間是相互貫通,緊密相連的。教師可以采用專題進行授課,但是要從整體性的視角講解這一門課,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今熱點結合起來,正確地看待和分析新時代的新變化。在具體講解中,可以通過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原著和觀察理論在社會中怎樣運用和發(fā)展,通過比較增強理論說服性,讓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更好地用理論來分析現實情況。
二、探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性
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中內容和現實聯(lián)系很緊密,為了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必須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工具方面重視創(chuàng)新,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它的有用性,從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教學內容突顯時事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之一就是與時俱進,當今世界變化萬千,如果我們仍照本宣科,有的學生難免覺得枯燥,無法調動其學習主動性。當今互聯(lián)網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各種信息通過多種渠道進入學生的生活,教師必須密切關注時事新聞,廣泛收集信息,聯(lián)系社會現實,將課程內容與社會熱點緊密相連,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新聞熱點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課程導入方面可以通過最近發(fā)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作為切入點,引起同學們的興趣,讓同學們充分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此來展開教學的內容,切實將教學內容、學生思想認識與社會熱點密切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形勢與政策課與現實社會不是隔離的,是密不可分并且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現實社會前進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
(二)教學方式講究藝術性
課堂教學與藝術教育形式相結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藝術實踐活動不是僅僅靠講道理、靠邏輯的力量來說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情感的力量感染人,潛移默化地引導人,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采取學生通過藝術實踐進行自我教育的形式時,就使得原本抽象的、說教式的教育內容被賦予最強的心靈震撼和精神升華,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教師每學期選出一個專題采用“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增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普遍性和熱情。“情境體驗式”教學法是通過教師預先設計的主題和情境,學生在課下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學習和研究,并將學習研究的體會和成果以詩詞、朗誦、音樂、歌舞、話劇小品、課堂辯論、情境演講、微電影、手抄報等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在直觀的情境體驗中進行感受和領悟,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自身能力、產生情感,展示結束后任課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幫助學生通過展示對知識實現價值認同的教學方式。這種“情境體驗式”教學方式變單向“灌輸式”教學為師生雙向“互動式”教學方式,變被動為主動,使師生成為學習進步的好伙伴,構建親近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形勢與政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三)教學工具實現現代化
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教師必須積極主動融入進去,避免與學生的脫節(jié)。通過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進一步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備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在網絡、音像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精選出所需的教學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精選出的視頻圖片等生動鮮活的素材,營造出直觀立體的教學環(huán)境,進一步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學生,提高課堂的出勤率、抬頭率、點頭率;在課堂教學外,運用現代化交流工具,例如QQ,微博和微信等,搭建一個便捷的師生交流平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索性。當然相應地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計算機運用操作能力,改變過去簡單的教學工具,通過現代化的網絡資源,保障課堂上教學“有聲有色”,課堂外交流“暢通無阻”,架構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堅實橋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師的授課綜合能力。
三、探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任務的實踐性
結合實踐,注重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 發(fā)揮理論學以致用、指導生活的作用, 加深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投入實踐,從而自身更好地融入生活。
(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列寧說道:“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⑤課堂上必須高度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采用“案例教學法”尋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了解黨的重大方針政策,認清國內國際局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不斷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自覺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方式和任務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一年級新生,更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每學期“情境體驗式”課不易過多,最好選出一個專題進行主題教育,因為設置太多主題課程會造成學生準備時間太長,學生容易身心俱疲并且會敷衍了事,達不到預期效果。只有在適度范圍內的“情境體驗”,學生自導自演豐富多彩的文藝節(jié)目,表達自己的感受,做到人人都能當“導演”和“演員”,避免出現“導演”和“演員”分化的現象,寓教于樂,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功能;同時設置主題內容必須和教學任務密切相關,這樣潛移默化地幫助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更好地將學習內容入腦入心,鼓勵他們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二)開展會議和競賽,保障學生將理論學以致用
為了加深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學術論壇、研討會、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等形式,號召學生們積極參加,踴躍發(fā)言,更好地給師生搭建一個進行思想交流、學術對話的高品質、創(chuàng)新性的溝通平臺和展示才華的舞臺。
針對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培養(yǎng)他們關注現實,思考問題的思維,讓同學們帶著思考意識和現實意識,分析社會熱點話題,收集充裕的信息資料。例如專題教學中,可以選個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會議和辯論賽,這樣學生們就會搜集更多的信息資料,在準備、辯論和互動的過程中,為學以致用打下深刻的理論基礎;在交流和競賽中,增加知識的儲備量;在總結過程中,找到理論和現實的結合點。
(三)進行實踐交流,促進學生融入社會生活
“實踐是理論之源”,教師應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實踐,假期我們開展“生活體驗式”活動:在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設置主題,教師帶隊指導,奔赴革命老區(qū)進行社會實踐,和老區(qū)人民群眾一起進行為期幾周的生活,走訪抗戰(zhàn)老兵和參觀革命紀念館,體驗老區(qū)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風貌,接受深刻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同時,主動給老區(qū)人民群眾宣傳文化、健康知識,還有通過文藝演出等形式將課堂“情境體驗式”優(yōu)秀教學成果展示給老區(qū)人民群眾,不僅給老區(qū)人民群眾帶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覺盛宴,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而且彰顯出新時代青年的新風采,實現“情境體驗”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
大四學生參與了實習,課堂上盡量減少布置過多的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實習心得,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有的同學選擇考研深造,針對這些同學,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些考研思想政治理論科目中關于形勢與政策方面的熱點;有的學生選擇就業(yè),也可以講些最新出臺的就業(yè)政策。教師就是給學生提供他們最需要的信息,促進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進一步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塑造力,讓學生積極地勇?lián)笕?、砥礪前行。
形勢與政策這門公共政治課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深化課程的特點,結合實際生活,聯(lián)系社會熱點;此外在不同的專業(yè)背景、學科背景和不同學院之間,更應該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專業(yè)出發(fā),加強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整體上統(tǒng)籌好教學內容的整體性、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性和教學任務的實踐性三者之間的關系,努力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打造成為“工藝”精湛、“配方”新穎、“包裝”時尚的“靈魂課程”,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讓學生真心喜愛、畢生難忘、終身有益,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堅定“四個自信”,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奮進者、搏擊者,“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成為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青年。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⑤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7.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