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盈盈
摘 要 本文論述校園語言欺凌現(xiàn)象,幫助學生做好心理建設,實現(xiàn)健康成長。
關鍵詞 校園建設 語言欺凌 小學教育
下午,一個孩子沖沖跑進辦公室喊道:“老師,不好了,小徐發(fā)瘋了!”我心里納悶:那么文靜的孩子怎么會發(fā)瘋。到教室一瞧,我驚呆了:地上一片狼藉,桌子東倒西歪,小徐滿臉通紅,都是淚痕,惡狠狠地把拳頭砸向了小林。霸道的小林呆呆地站在原地。我趕緊上前了解,原來小林發(fā)現(xiàn)小徐有很多的錯題,諷刺他腦子跟豬腦子一樣,還拿起紅筆涂涂改改。我心想過激語言刺激了憤怒啊,就讓小林道歉,然后跟小徐探討了暴力行為的壞處,讓他們回去了??蔀槭裁粗橇φS止郧傻男⌒斐3UZ文30多分,成了公認的“傻孩子”?由于剛接手這個班,我聯(lián)系了上一任班主任。陳老師說小徐一年級只會方言,聽不懂普通話,因此一開始就跟同學們拉開了差距。起初,孩子也努力的,但很吃力,慢慢的也就習慣了落后。聽完,我想問題大概就出在學習自信心的缺失。
一、原因分析
小徐受到語言欺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從客觀來講:1.無法勝任學習任務。一年級的小徐不會普通話,在學業(yè)上落后他人。2.缺乏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小徐剛從外地來,爸媽又缺少對他情感、學業(yè)上的關心,導致他環(huán)境適應不良。
(二)從主觀來講:1.留守兒童,內(nèi)心較敏感、缺安全感。小徐更易接受外界消極評價,將失敗歸因于自身的不足。2.不會拒絕,又不善于主動尋求幫助。
日常生活中語言欺凌可能是生理的,如身高、體重、長相等,也可能是學習能力、人際交往等。引發(fā)欺凌的關鍵往往是被欺凌者的心態(tài),他們常會把“某一個時間段的”、“某一次的”事件擴大,產(chǎn)生對自己長期的、各個方面的否定。當然,同時也要幫助這類孩子彌補客觀上的不足。
二、措施方法
(一)班隊課《這個瘦小的“矮冬瓜”》。我先編輯了故事:小美很文靜,體型嬌小,比別的孩子矮了一大截,同學們常笑她“矮冬瓜”,她常常悶悶不樂。然后,我請班里幾個孩子演出來。接著讓他們圍繞問題討論:“你是主人公心情如何?”“為什么有人喜歡在語言上欺凌別人?”“你曾遇到或見到過哪些語言欺凌呢?”“你有什么辦法呢?”表演后,孩子們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失敗時、遭到嘲諷時的情緒,入情入境;接著能分享想法,如“有時就想逗一下同學,并沒有想對方的感受”,“有時只是跟著做了”,“打人會受罰,但說別人沒被罰”……這時,我就引導學生歸納原因:1.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對方的感受。2.惡作劇心理。3.跟風從眾心理。4.錯誤行為沒有被反饋。隨后,我引導孩子們由彼及己,找一找自己身邊的案例。有了上面的鋪墊,我指導孩子們從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兩個角度去思考解決方法就容易了。
(二)情境劇比賽:《對語言欺凌說“不”》。本課是上節(jié)課的延伸,我將同學都分成五人小組,讓他們從上節(jié)課分享的語言欺凌事件中選一個來編排,再比賽。另外,我還請了家長做評委,并設置以下獎項:最佳表演獎、足智多謀獎、最佳音效獎。重點在于:1.全班參與,在排練、表演與觀看中深入體會被語言欺凌者的感受,激發(fā)他們杜絕欺凌的欲望。2.注重生成教學,在表演中,點燃學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主動發(fā)掘更多的方法。3.讓家長積極關注到學生的內(nèi)心變化、行為習慣,更是點醒類似家長引起重視,并總結(jié)應對原則:及時當面予以回應,表達個人的不滿;判斷力量是否懸殊,學會避讓;積極尋求外界建議、幫助。
(三)逐步落實學生的解決方法。1.由學生制作“垃圾回收筒”,每周二晨讀,班干部將常見不禮貌用語投入其中。一個月后,邀請學生當眾撕毀已經(jīng)改掉的不禮貌用語,增強學生榮譽感。2.全班制作班級公約,投票選出“最能暖人”的標語,貼在班內(nèi)。3.落實具體評分的細則,納入班級小組考核,給予優(yōu)秀小組獎勵。4.上報每組的互助組名單,在期末給予小徒弟與小老師獎勵。
(四)學生個別談話。經(jīng)歷上述環(huán)節(jié),小徐內(nèi)心已有觸動,我再單獨找他做了以下幾件事:1.回顧小徐放棄努力的時間點,與他共同分析客觀原因,陳述改變現(xiàn)狀的可能性。2.教小徐應對語言欺凌的方式,如:正面回擊、自我解嘲、直接無視、糾正歸因等。3.找學習委員結(jié)成互助小組,制定將語文提升到60分的目標,每天輔導小徐完成:拼音練讀、課文背誦與句子訓練。4.獲得其他科任教師支持,請他們幫忙監(jiān)督、鼓勵。
(五)家訪。與小徐家長分析成因,調(diào)整教育觀念,督促家長多陪伴、鼓勵、贊賞。在學業(yè)上協(xié)助孩子完成下列表格,教師根據(jù)再給予獎勵:
三、案例反思
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國務院在年初特地下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更關注行為暴力欺凌,而忽視了語言欺凌。事實上,語言欺凌發(fā)生率更高,危害持續(xù)更久,像是“慢性中毒”,一旦毒發(fā),一般已經(jīng)傷及筋骨。但語言欺凌的副作用并不會馬上顯現(xiàn),所以有時不會被及時制止。很多孩子在長期的語言欺凌下,不善交往,成績下降,自我效能感明顯下降,甚至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習得性無助”。
(一)對于被欺凌的孩子來說:1.感受被看到即是最好的治療。這類孩子在處理問題前,要先處理情緒。心理學家馬斯洛將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他曾說:“每個人確保安全生存后,都有被尊重、被愛的需要。”在教育中要給予這些孩子無條件的、充足的尊重與愛。2.認知調(diào)整,改變觀念。美國學者海德將歸因分為內(nèi)部歸因、外部歸因。內(nèi)部歸因者傾向于在自己的身上找缺點,而不輕易責怪外部。長期的語言欺凌會使孩子習慣性地將失敗都歸于內(nèi)部,如沒天賦,沒能力等,這就需要幫助其理智分析、歸因。3.用心找優(yōu)點,積極長久的鼓勵。生活中,被欺凌的孩子可能確實存在明顯的薄弱。教育者要耐心去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加以鼓勵。
(二)對于欺凌者來說:1.模擬推理。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欺凌者很多時候沒有考慮后果,需教育者引導其思考。2.體驗式教學??涿兰~斯認為:“體驗式教學是個體品德形成催化劑與心理健康的保障”。盡可能地讓孩子在相似環(huán)境中感同身受,想他人之所想,思他人之所思。3.在價值判斷上積極評價?!耙陨鸀楸尽崩碚撜J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渴望被表揚的潛能,如堅定地告訴欺凌者,我們堅信他一定會變好。4.運用團體動力學的原理?!懊總€個體都傾向于像群體中的其他成員那樣行事”是團體動力學的核心思想。教育者在實施教育過程中要注重人人參與,讓個體在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