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奕珊
摘要: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由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組成。以發(fā)展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其中生命教育非常重要,本文主要談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過各種方法滲透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從而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關鍵詞: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 生物教學; 生命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概念,明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品格和能力。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中提出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改革的支點,是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 生物學科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生命觀念、科學思維(開始為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這四個要素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1]
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對自然的珍愛和敬畏、對科技的認知和實踐、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我主要談談在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一、認識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據(jù)大規(guī)模自殺調查結果公布,我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0000,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shù)為28.7萬人。自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shù)的3.6%,占相應人群的19%,在15—34歲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殺是第一原因?!保ā缎氯A文摘》2007.24P30)。在“百度一下”中輸入“中國自殺調查”,得到的結果觸目驚心,再結合自己身邊的活生生的例子,近幾年來,有多少處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選擇用自己結束生命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是人類最珍貴也是最脆弱的東西,如同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所說,“生命是人的最高寶物”。生命價值是人類千百年來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永恒主題。生命誠可貴,面對這樣的數(shù)字和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葉瀾教授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的事業(yè)”,德國的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以其獨特的,與自然、與社會、與人本身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成為融科學與人文的最佳學科。再加上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好參與、好思維的身心生長發(fā)育特點,使得高中生物課堂成為進行生命教育的主戰(zhàn)場,理應擔當起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將生物知識、技能的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教育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提升他們對生命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認識,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了解人類的生命價值,形成學生對生命的敬畏、熱愛,從容地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與逆境,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與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才有可能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二、挖掘高中生物課程中的生命教育教學內容,讓課堂成為生命教育的主陣地
1.學習生物生殖發(fā)育過程,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的來之不易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關于生物生長、發(fā)育、生殖的內容,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如:細胞的生命歷程(必修1),讓學生了解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過程,連細胞的生命都是這么珍之重之來之不易,課本中青蛙受精卵在水中進行個體發(fā)育,在這個過程中,蝌蚪離開了水,或者水中的物質發(fā)生了改變,幼蛙受到外界的影響都有可能導致生命的終止,任何一個細小的自然條件的變化都有可能將生命扼殺在搖籃中;再如減數(shù)分裂與受精作用(必修2)、體內受精和早期胚胎發(fā)育(選修3),讓學生通過學習哺乳動物的這些過程,類比人,媽媽的十月懷胎是多么的辛苦,成長教育無不付是父母的心血造就的,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是多么的幸運,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身教重于言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珍愛學生的生命,珍愛學生的身體,尊重學生的人格,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理解他們苦處和難處,盡力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難題,同時,也好好地保重、珍愛自己的身體。
2.利用進化與生態(tài)學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生命的和諧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進化論觀點和生態(tài)學知識,讓學生認識無論是鳥類的空中飛翔,魚類的水中游戈、獵豹的草原奔跑、蚯蚓的泥中松土等等雖然各不相同,卻都是對所處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正是由于生物的進化和適應,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個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才有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各處都有生命的痕跡、生命的色彩。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激發(fā)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使他們學習、了解生物適應性的特點,應用所學知識去關注自然界的和諧、關注生命的和諧與健康;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對生物的適應性學習和了解,結合現(xiàn)實情況思考,為什么有的學生適應能力很強,而有的學生則很難適應新的環(huán)境,從而導致學習興趣缺乏、成績下降,乃至出現(xiàn)心理障礙等等及如何調節(jié)如何盡快適應。從而使學生增強對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學會尊重他人與關心他人,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利用生命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死觀
中國的教育,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回避死亡問題的討論,覺得那是不吉利的,但頻頻發(fā)生的校園自殺事件和其它各種自毀行為卻暴露出許多青少年的生命力極其脆弱,不珍視生命,也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義。一些學生在遭受了較大的壓力時就放棄了生存而選擇死亡,這種逃避現(xiàn)實、輕視生命的做法,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也是不能正視“生命 ”的表現(xiàn)。對此,我們可以在生物教學中利用教材中的科學史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科學史是把科學結論產生的過程和方法與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感覺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遠比只了解科學的結論及技術的成果重要得多,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用科學家的故事反映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從而能促進學生進步;而科學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類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貴的榜樣素材,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明顯的激勵示范作用。如施萊登、施旺的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最終得出了遺傳兩大定律,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是一系列科學家不斷地探索才最終得出并得以完善,還有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基因工程的誕生過程等等。注重從生物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生與死的教育,使學生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從而提升生命的價值。
生物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教師讓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來獲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社會上的很多熱點問題,克隆、轉基因技術、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人口、生態(tài)、瘋牛病、現(xiàn)代化溫室、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干細胞研究、試管嬰兒等等問題都與生物學知識有聯(lián)系。生物課中經(jīng)常會在課上介紹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系的熱點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也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有責任,是對社會有用的,同時也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一些社會問題。
三、開展各種活動,豐富生命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生命觀
1.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適時開展生命教育。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很多實驗中都涉及生命觀問題。在進行“生物調查”時,要盡量注意不要隨意采摘花草樹木,要呵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進行動物解剖實驗中,不惡意處置、虐待實驗動物,培養(yǎng)學生善待生物、善待生命的意識。
2.在生物考察活動中,開展善待生命的活動。生物教學經(jīng)常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外考察活動,那么,在進行活動中就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如在組織學生野外植被調查時,充分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中各種生物的和諧統(tǒng)一,每個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必要,都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huán),即使是對人類有害的生物,我們也不能采取滅絕的辦法,應該采取減少數(shù)量的辦法,教育學生愛護身邊的每個生命。
3.在各種紀念日活動中,豐富生命教育。每年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紀念日活動,生物教師就可以借助這些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生命教育。如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就可利用每年的宣傳主題進行珍惜健康,善待生命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愛;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引導學生認識到“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人類”。因此,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充分利用紀念日進行生命教育,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就能潛移默化地形成。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要求。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對中學生進行生命與健康、生命與成長、生命與價值的教育,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從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欣賞和熱愛自己的生命,進而學會對他人生命的尊重、關懷和欣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都有可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這就是教育的意義,也是教育的偉大,更是教育的崇高。
參考文獻:
[1]吳成軍: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高考命題研究,《中國考試》2016(10):25-31。
[2]汪瑞林;核心素養(yǎng):素質教育再出發(fā)的起點;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2015年05月13日
[3]鐘啟泉;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在哪里;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2015年04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