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香娥
【摘要】? 針對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中優(yōu)生占據(jù)舞臺中央,其他學生沒有足夠機會發(fā)表意見的情況,提出邀請激勵法的解決方法,主要是設置一位學生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做主持人,職責是邀請同學有序發(fā)言,讓所有組員都發(fā)言機會,以及在發(fā)言過程中進行激勵,讓每個組員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發(fā)言時,其他同學專心傾聽,做好筆記,等發(fā)言者發(fā)言完后進行補充或糾正。為收到良好效果,需要對學生進行充足的訓練和常態(tài)化應用。
【關鍵詞】? 邀請激勵法 合作學習 小組討論 初中數(shù)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1-087-02
合作學習能有效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交往和表達能力,因此合作學習在我國中小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學生在沒有熟練掌握有效的合作技能的情況下組織小組討論,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步形成了“邀請激勵法”解決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類問題。
一、合作學習中小組討論的常見問題
當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讓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時,有的小組成績好的學生占據(jù)了舞臺的中央,滔滔不絕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其余學生只好當聽眾,不想發(fā)表意見或想發(fā)表意見卻沒有機會。由于有的學生長期得不到參與機會,開始游離與小組討論,小組逐步變得松散。
幾分鐘后,教師喊停,學生安靜下來。教師讓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發(fā)言者往往會說“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認為……”在小組代表發(fā)言時,許多學生并不熱心,沒有專心傾聽,做出回應。從上面這些現(xiàn)象不難看出,很多討論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許多學生并沒有吸取其他同學的意見,離真正意義的合作學習還有一定的距離。
二、邀請激勵法的基本內容
1.操作方法
第一步,獨立思考。教師布置任務,每個組員獨立思考,并把答案寫在紙上。
第二步,邀請與發(fā)言。由一位學生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做主持人,主持人邀請一位同學發(fā)言,以后其他同學要舉手爭取被邀請才能發(fā)言。發(fā)言時,其他同學專心傾聽,做好筆記,等發(fā)言者發(fā)言完后進行補充或糾正。主持人的主持有一定的技能要求(下面將會談到),還要注意使用正面語言,鼓勵每位組員為小組作出貢獻。
第三步,全班分享。由小組發(fā)言代表向全班匯報本小組的觀點。
2.角色及其職責和技能
小組討論有必要進行角色分工。邀請激勵法也需要有記錄員、計時員、總結員等角色分工,但它還需要設置主持人這一角色。我國是在大班額條件下開展合作學習的,一般每個班有8~9個小組,每個小組由5~6人組成,為了讓討論更有秩序和有效,很有必要設置討論的主持人,一般由對該學科學習最感興趣的同學擔任。為什么要由對該學科感興趣的同學擔任主持人?因為主持人被賦予了組織發(fā)言和鼓勵參與等職責,這需要他對該學科的學習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
主持人具有明確的職責和必備的技能。首先,主持人負責所有組員都發(fā)言并均衡分配發(fā)言時間。因此賦予他邀請同學發(fā)言的權力。主持人一般先邀請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發(fā)言,再邀請成績好的同學后發(fā)言,否則成績好的同學就會霸占討論的舞臺,無法實現(xiàn)讓所有組員都發(fā)言的職責。同時,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發(fā)言過程中善于使用正面的語言,激勵所有同學積極參與小組討論。
這種設計不會壓抑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的積極性,因為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被視為總結員,在討論后期或討論結束后要進行歸納要點,總結方法,這就恰當發(fā)揮了他的作用。其他同學都希望更進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認識,他們會認真傾聽總結者的歸納和總結。這樣,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發(fā)揮,很好地解決了一些課堂合作成效不明顯的問題。
3.何時使用邀請激勵法
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一節(jié)課開始階段,教師主要讓學生個人自己解決淺層次的學習任務,隨著認識的深入,當學生遇到個人無法解決的任務時,表明學習任務進入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學習任務不再適合個人學習,需要教師或同學的幫助。這時,教師應當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這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也就是說,使用邀請激勵法的最佳時機是學生遇到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小組討論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實踐和寬廣的思維空間,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高級思維。如果采取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或“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方法,學生也能完成任務,但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探索空間,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三、邀請點評法的一個教學片斷
本教學片斷選自北京師范大學版七年級下冊《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線段》一節(jié),教學目標是學會用尺規(guī)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并說明其中的道理。教學過程如下:
(1)個體化學習。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已知線段AB,利用尺規(guī)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
教師讓學生參考教材的說明,并在練習本上作圖,絕大部分學生通過個體的學習,很快就會用尺規(guī)作出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CD。不過這個任務對于少數(shù)學生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但他們主動向同學求助,受同學啟發(fā),也基本上能夠完成學習任務。
(2)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教師提出問題:“書本上說直線CD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你怎么知道呢?”學生回答:“我們可以證明?!苯處熥穯枺骸澳敲?,怎么證明呢?”學生感到難以入手,教師啟發(fā)學生說:“這實際上是要證明CD⊥AB,AO=BO?!边@時學生就會想到三角形全等,則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有學生說:“可以連接AC和BC,證三角形全等?!苯處煱创瞬僮骱?,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AC=BC,CO=CO,但兩個角∠ACO與∠BCO是否相等卻未知。要證明這兩個角相等,還必須把AD和BD也連起來,再構造并證明△ACD和△BCD全等,但大部分七年接的學生缺乏如此寬廣的圖像構造能力。這樣,證明兩個角∠ACO與∠BCO相等的任務就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是一個最好的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機會。
但是,一般的教師會馬上把AD和BD連起來,然后提示學生證明△ACD和△BCD全等。這種教學方式,表面看起來效率很高,因為學生很快就得到教師想要的結果,但實際上卻嚴重剝奪了學生的高級思維過程,嚴重影響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合作學習的處理方法卻是,教師再次強調我們現(xiàn)在的目標是要證明兩個角∠ACO與∠BCO是否相等,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
(3)用邀請激勵法進行合作學習
第一步,個人思考和動筆書寫。學生個人獨立思考,并在草稿本上嘗試解答。
第二步,邀請和點評。以下是筆者觀察到一個小組的活動:主持人問曉星同學(化名),讓他發(fā)表意見,他表示暫時看來條件不足,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此時鳳姿(化名)舉手,經主持人同意后發(fā)表意見,她說可以將AD和BD也連起來,證明△ACD和△BCD全等。主持人問:“大家能聽懂鳳姿的意思嗎?”組員們先后點頭,包括原來感到無從下手的曉星同學。主持人又問:“哪位同學可以證明△ACD和△BCD全等?”秀婷(化名)同學舉手回答,可以用SSS證明△ACD和△BCD全等。大家都表示同意。這時主持人讓尹浩(化名)進行點評,他說:“要證明CD⊥AB,AO=BO,就要證明△ACO和△BCO全等。要證明△ACO和△BCO全等,就要證明∠ACO與∠BCO相等。要證明這兩個角相等,需要我們想寬一點,尋找其他線索,當我們把AD和BD也連起來,構造兩個新的三角形△ACD和△BCD全等,一下子就解決問題了?!鼻逦闹v解讓所有學生都放出光芒。最后主持人說:“在剛才討論過程中,大家能積極參與,不懂就問,經過共同的努力,解決了感到困難的問題,我為大家點贊?!?/p>
第三步,全班分享。教師再讓一位學生上臺證明CD⊥AB,AO=BO(即直線CD為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學生能夠非常清晰地把這個思路講清楚。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了認識。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教師由淺入深設計問題,開始時由學生個人通過閱讀教材也能畫出中垂線,但教師提出要證明直線CD為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時,學生個體無法回答時,表明出現(xiàn)了小組討論的最佳時機。教師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挑戰(zhàn)性任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寬廣的思維空間。為了提高小組討論的效果采用邀請激勵法,學生參與度很高,像曉星等成績較差的同學也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去。所有同學都在自己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了學科思維,這表明這次小組學習是有效的。
四、對學生的訓練
1.開學第一周要進行充足的訓練
在七年級新生開學前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法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開學后用1天時間專門訓練發(fā)言、傾聽、回應、任務分工、角色分工等基本合作技能,讓學生能正常進行合作交流;用1天時間組織小組創(chuàng)建小組共同文化,建立小組歸屬感,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在這個前提下,用1天時間專門訓練學生掌握思考-配對-分享、邀請激勵法等幾種常用的合作學習方法。通過耐心的訓練,每個學生都比較清楚地了解了邀請激勵法,包括操作步驟、角色及其職責和技能。
上面課例中全班所有的小組都能順利完成任務,正是得益于開學后對學習小組共同文化的打造和合作技能的培訓。
2.課堂上要經常應用邀請激勵法,并進行小組評價和獎勵
邀請激勵法是一種使用極為廣泛的討論方法。只要小組討論對發(fā)言的有序性和參與度有較高需求的,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它也許不適用于頭腦風暴類的討論,這種討論要求無拘無束,以迸發(fā)更多的靈感,因而無需主持人。毫無疑問,數(shù)學題也需要靈感,但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使用這種方法效果比無組織的小組討論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經常應用邀請激勵法,并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給予表揚,對表現(xiàn)不到位的小組及時予以指出,給出建議,使學生越來越熟練地使用該法。
3.開始由組長充當主持人,以后逐步轉移到普通學生身上
七年級第一學期,一般由綜合素質和責任心較強的組長充當主持人,以后隨著學生對該方法日益熟練,可以讓學生自行選舉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