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美術課堂教學已走進核心素養(yǎng)時期,專家們提煉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核心素養(yǎng),新時代下一場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位的美術教學的變革也悄然而至。從2000年課程改革以前的雙基落實,再到2000-2015年的三維目標,直到現在,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美術課堂上的指揮棒。文章將通過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力求探索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yǎng),不外乎就是一個人本身的修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像道德、談吐舉止、知識技能、思想境界等都包括在內,但核心素養(yǎng)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更加注重整體,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定。因此,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也應該從整體入手,某一方面的突出并不能代表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而小學美術正是這樣一門考驗學生綜合性能力的學科,因此小學美術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上,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
一、“因材施教,因人授課”
個性,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每個人的個性天生就是有所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在興趣愛好、氣質、能力以及夢想等各個方面,這也正是我們必須采取“因材施教,因人授課”的理由。因人授課的意思并不是說不同班級的教學內容不一樣,而是同樣的教學內容,根據每個班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既考慮到了不同班級之間學生的不同,又考慮到了期望的目標同實際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差距。教師根據完全相同的課堂內容,卻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做出改變,避免一成不變的上課模式,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和興趣。
二、“氛圍輕松,寓教于樂”
每個人天生都會有創(chuàng)作的欲望,而美術課正是發(fā)揮學生才能的舞臺,但是很多時候導致學生不敢展示自己的原因正是因為過于嚴肅的課堂氣氛。美術課的課堂氛圍應該是輕松而快樂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氛圍輕松,寓教于樂”,而要想營造這種氛圍,其實不妨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小游戲。例如,湘教版一年級上冊的第一課就是“大家一起畫”,若是教師干巴巴地講解繪畫方法,無疑就會使學生聽得無聊。這時候不妨設計這樣一個游戲,選一組學生,教師想一種動物,然后讓第一名學生將其畫在紙上,然后接下來的每個學生都只能通過前面那個學生的畫猜測是什么并自己重新畫,直到最后一個學生看還能不能猜出原本的動物。這樣的小游戲會使學生們興致高昂,并且也在娛樂的同時學到知識,而且印象還會比較深刻。
三、“善用科技,科學結合”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上課的形式也開始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現在很多學校都已經普及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美術課除了創(chuàng)造外,還有一部分就是鑒賞,多媒體播放設備無疑為這種鑒賞提供了便利條件。例如,蘇艷秋老師執(zhí)教的湘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世界》一課中,多次利用多媒體播放恐龍的圖片、視頻,打破時間、空間的界限,讓學生馳騁于遠古恐龍時代,在想象空間飛翔,激發(fā)他們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審美認識、情感態(tài)度去識讀恐龍圖像。
四、“尋找優(yōu)點,善于鼓勵”
美術不同于數理化,數理化的問題總會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美術卻沒有,美術作品向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因此,在美術作品的鑒賞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大家說出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而且對那些新的、獨特的,哪怕是有些偏離主題的見解都要給予鼓勵,因為思維的發(fā)散性和角度的獨特性是美術課所必須鼓勵的。還有在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少學生的繪畫功底確實不好,畫出的作品也不盡如人意,但美術教師一定要從中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鼓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美術教師可以采用“美術角”等方式,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這對于學生來說會獲得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fā)起創(chuàng)作和學習的熱情。
五、構建開放式的美術課堂
課堂是由教師、學生、課程共同組成的一個一起成長、互相影響和融合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教師是連接學生和課程的橋梁,課堂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環(huán)境,還是體現師生智慧的舞臺。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是更上一層樓,其中涌現出許多有效的教學手段,對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有顯著的效果。在小學美術的教育中也出現了一些教學方式,如“開放式”“互動式”等,這些教育方式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隨著社會經濟與互聯網信息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課堂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而要在具體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地點的多元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并不斷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在地點的選擇上應當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點,如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選擇室外的美術學習會更好。美術教師可以考慮到美術館、博物館或者校園等相對比較安全與安靜的場所。因為美術館、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設施,不僅能夠開展美術教育活動,而且還提供藝術品的展覽、主題講座等服務。通過在美術館、博物館等場所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同時了解美術的發(fā)展史,接觸不同主題的作品,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內化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五個方面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僅僅只教授知識,還教授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創(chuàng)新精神是一個國家、民族發(fā)展的動力。思維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有好的思考能力才能創(chuàng)造。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去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鼓勵他們去積極探索。在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讓他們嘗試學習更多的實踐經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和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在教學中多使用一些圖片和多媒體等教學道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去發(fā)現美術的真諦和魅力,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來進行研究和思考。例如,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內容是當黃色和藍色混在一起時變成什么顏色。當很多學生回答出來的時候,教師先不要說出結果,讓一名回答正確的學生上臺去給大家實踐一下,答案毫無疑問是綠色,這時教師的做法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學生對顏色感興趣,會自然而然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師引導學生把其他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所得出來的結果就是不一樣的,這樣就引導了學生創(chuàng)新,就達到了在積極的氛圍中創(chuàng)造。
美術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任。小學美術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把提升學生氣質和審美品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鍛煉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作為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以“因材施教,因人授課”“氛圍輕松,寓教于樂”“善用科技,科學結合”和“尋找優(yōu)點、善于鼓勵”四種手段,力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其適應時代和社會新背景下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yǎng)”[J].教育研究,2015(9):17-23.
[2]吳章新.小學美術課堂創(chuàng)意教學策略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0(1):53-54.
作者簡介:雷彩屏(1978—),女,甘肅通渭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