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學應從三個方面入手,學生需要誦讀,學生需要教師的點撥,學生還需要適量的練習。
關鍵詞:文言文;誦讀;點撥;練習
中國古詩文是中國人甚至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文言文占二分之一的篇幅,它們就是半壁江山,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因年代久遠,學生閱讀和學習有一定的困難,甚至有的學生“談文言色變”,學生對文言文更多的是厭煩和害怕。如何學好文言文,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學生需要誦讀。姚鼐強調“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祗久之自悟?!保ā杜c陳碩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堂教學可以吟誦為主,讓學生通過誦讀切身體會文言文韻律之美,言辭之美,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誦讀的方法應是多樣的,可以齊聲讀,分組讀,重點誦讀,教師亦可以領讀。誦讀不是單一的,機械的,而是靈活的,生動的。教師不僅要注意誦讀的形式,更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讀出節(jié)奏和語氣。
如《過秦論》的首段,“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苯處熆商崾?,學生誦讀要讀出語勢,體現秦王朝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人和、政通的優(yōu)勢。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一唱三嘆,“賢哉,回也”,教師可指導學生應以緩慢的語氣誦讀,突出孔子對學生安貧樂道的欣賞和贊美。
文言文中古代詩歌的韻律感更強,學生在吟誦中更能體會到詩歌之音樂美。在教學中,課堂上,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直至熟讀成誦。熟讀成誦之后,學生可能還是“不求甚解”,那怎么辦呢?請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點撥環(huán)節(jié)。
其次,需要教師的點撥。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可點撥詞語,特別是一些重點和難點的字詞。劉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保ā段男牡颀垺ふ戮洹罚┛梢娬莆兆衷~,是讀懂篇章的基石。學生可以根據課文注釋先初步理解文章,然后教師點撥重點和難點字詞,掃清文字的障礙,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
如蘇軾的《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教師可將“舞”和“泣”重點講解,這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教師不僅要點撥字詞,也需要點撥章法。《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章法為文章的組織結構。學生誦讀之后,教師要點撥文章的思路。如《前赤壁賦》中,蘇軾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以情感為線索,積句成章。《過秦論》中,“‘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仁義不施一句便斷盡,從前竟不說出。末層層敲擊,筆筆放松,正筆筆鞭緊,波瀾層折,姿態(tài)橫生,使讀者有一唱三嘆之致?!保ā豆盼挠^止》吳楚材、吳調侯選評)教師點撥章法,避免學生死記硬背。
教師還需點撥情感。情感是文章的核心,更是詩歌的靈魂。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保ā段男牡颀垺ぶ簟罚懳恼碌娜艘驗榍閯訌亩M行創(chuàng)作,閱讀文章的人通過文辭來了解文章的感情,沿著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即是幽深的意思也將顯現。可見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尤其重要。那么,課堂中教師點撥情感,可以說是點石成金。如李清照《醉花陰》和《聲聲慢》,“薄霧濃云愁永晝”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篇彌漫愁字,引導學生理解李清照的愁情,進一步比較兩種愁情之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發(fā)表看法,學生之間也可以交流,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之后,教師對學生的結論加以點撥。《陳情表》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崩蠲荜愂龅倪@種親情,讀之無不令人潸然淚下。教師可以點撥文章中陳述的忠情和親情,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感情。
最后,學生需要適量的練習。誦讀和點撥之后,學生已經掌握和理解了文章。教師可以根據本堂課的內容,讓學生課堂上或課后解決難度相當的習題。既是對字詞和章法的復習,又能夠溫故而知新。
教師也可以開設習題課,在課堂上通過習題進行總結和鞏固,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語文教學不在于和其他學科搶時間,而在于提高課堂和學習的效率。
學生掌握了課本中的文言文知識,積累了文言詞語,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課外的文言文篇章,讓學生練習。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他們的文化品位。學生對中國的古文化有所了解,體會到了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了對中國古詩文的興趣,而不是“談文言色變”。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鑒賞名家名作,可以帶領學生讀《唐詩鑒賞辭典》和《宋詞鑒賞辭典》等。
學生在學習中,以掌握高中課本中的文言文為基礎,長期積累,會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不僅可以在高考中穩(wěn)操勝券,也可以欣賞中國古詩文的神韻了。
作者簡介:
楊小鳳,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