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鋒
摘 要:對于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初步形成階段的小學生而言,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非常關鍵。為此,我校進行了深入探究,嘗試以“東道文化”為核心理念,通過家校合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大氣謙和、自信穩(wěn)健的當家少年,進而實現(xiàn)以東道文化為核心的辦學新模式。
關鍵詞:東道文化;小學生行為習慣;自信;謙和
在基礎教育階段,有五大教育內容——德、智、體、美、勞。這五大教育內容中,德育排在首位。德育理應成為學校教育中備受關注的一項內容。我校是農村地區(qū)的小學,學生家庭條件不寬裕,甚至有很多學生條件比較艱苦,自卑心理比較強。為了樹立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其具有主人翁之心、主人之責、待人之道、當家之能,我校提出了東道文化教育理念。意在營造一種寬廣的人文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使其達到人格的平衡與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1 東道文化概述
1)東道文化。何謂東道文化?我們可以從內外兩個層面來解析:內,主人翁精神,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外,熱情有禮,一種大氣謙和外在形象。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小學生應該具備這種主人翁精神,應該具備以國家社會為己任的強烈的責任感,應該具備熱情有禮、大氣謙和的氣質精神。
2)東道品質。東道文化視野下,學校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東道品質。從育人層面來理解,“東道”培養(yǎng)的是有主人翁責任感的大氣謙和的當家少年,讓學生具備東道品質:主人之責、待人之道、當家之能。
3)東道課程。培養(yǎng)學生東道品質,并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一套完備的課程作為基礎的。建立“東道”教育特色課程體系:紅色系列(盡心)理想價值教育和諧心育、藍色系列(盡責)養(yǎng)成教育、綠色系列(盡能)體藝教育及技能實踐活動。
2 東道文化視角下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措施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獨自修煉,而是個體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對話過程,學習需要積極的參與和相互協(xié)作,這正是“東道”文化的內外驅動力。目的是讓學生在東道文化的熏陶下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而言,在東道文化視角下,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從主題活動、品質培養(yǎng)、課程體系、家校合作這四個方面來著手。
1)以東道文化主題活動提升學生素質。主題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最直接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方式,對于學生行為習慣與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是最有效的。比如,在世界環(huán)境日,可以開展“我是地球小主人”的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走上街頭,為環(huán)境保護作出細微的貢獻。在環(huán)境保護的主題活動中,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宣傳環(huán)保,身體力行清掃垃圾,并回收廢舊材料,不僅保護了環(huán)境,也產生了一種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責任感,也提高了文明素質。
2)以東道品質培養(yǎng)大氣謙和當家少年。學習并不是一個人的獨自修煉,而是一個個體與自身、與他人、與世界對話的過程,是一場品質與品德的修行。尤其是在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所面對的是可塑性極強的小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我校非常注重以東道文化的核心理念踐行“一訓三風”,并將其進行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從對東道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研究出發(fā),探索東道文化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內涵、特點和實踐模式,這正是“東道”文化的內外驅動力。目的是讓學生在東道文化的熏陶下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東道品質”。
3)以東道特色課程體系促進養(yǎng)成教育。東道文化是顯性文化,也是隱性文化,要發(fā)揮東道文化的作用,就必須要打造獨特的課程體系,要通過課程來實現(xiàn)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以我校為例,我校開展了獨特的課程體系,包括紅色系列(盡心)理想價值教育和諧心育、藍色系列(盡責)養(yǎng)成教育、綠色系列(盡能)體藝教育及技能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我校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素質,在體驗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確如何做到知行統(tǒng)一,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4)強化家校合作,挖掘家庭教育潛力。經過長期的研究,盡管筆者通過在校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改變了一些不良習慣,不過筆者在這一過程當中也意識到一個問題,即,學生教育的問題并非完全是學校的責任,因此,應當構建家校合作模式,并借助此種模式的構建,讓學生無論是在校期間,還是在家期間,都能夠獲得足夠的教育,唯有這樣,方才能夠有助于學生形象良好的行為范式,并讓學生將所形成的行為范式能夠保持下去。
為此,研究過程中我們充分發(fā)揮我校努力構建的“群、環(huán)、場”育人模式,即:運用系統(tǒng)原理,協(xié)調各方面教育因素,使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人文的教育功能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一致性的育人群體——“群”,結成一個連續(xù)性的育人環(huán)路——“環(huán)”,構成一個同構性的教育場——“場”,努力實現(xiàn)學校教育的最優(yōu)化。所謂的全員育人,便是應當通過學生家長同學校教師二者之間的通力合作,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具體而言,應當從下述方面著手實施:
1)學生教師應當同學生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學生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當中,如若遇到學生教育的問題,則必須應當同學生家長積極取得聯(lián)系,以便能夠同學生家長就學生的教育問題進行溝通。作為學生家長而言,也應當在教育子女的過程當中同學生教師進行溝通,以便能夠得到來自教師層面的指點和幫助。如此一來,學生將可以了解到父母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進而據(jù)此對自己的不良行為加以改正。
2)設置學生家長同與教師的聯(lián)系簿。教師應當設置同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簿。同時,教師應當借助學生評價表中,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家評以及集體評價和教師評價。通過參考不同的群體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可以湖湘溝通和參考,有效的形成老師和學生、老師和家長、小學生之間以及家長和學生之間對話的氛圍,讓各個不同的層面都能對小學生的習慣形成全方位的監(jiān)督和評估,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家長對學生教育管理的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微信同學生家長進行高效溝通。教師應當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同學生家長進行聯(lián)系和溝通。微信可以成為幫助學生家長同教師實現(xiàn)有效溝通的媒介。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群,將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向學生家長進行匯報,家長也可以就學生的一些問題通過微信向教師進行反應,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公眾號向家長推送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文章。家長也可以將平時教育孩子中好的心得體會發(fā)布到公眾號上讓大家討論,取長補短,讓雙方共同為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習慣盡心盡力。
3 結語
以上,我們從東道文化概述入手,分析了東道文化視角下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措施?;跂|道文化視角來探究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勢必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具有反復性的,品質的培養(yǎng)也并不是一時一日之功,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還是應該竭盡所能,從自身做起,一點一滴、堅持不懈地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要打造大氣謙和、自信穩(wěn)健的陽光少年。
參考文獻
[1]賀奕.開展家校合作,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9):I0015-I0015.
[2]孫澤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參考,2015(2):5-8.
[3]陳蕓蕓.有堅持,才有習慣——淺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J].長三角(教育),2012(10):96-97.
[4]谷顯麗.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0(4):27-28.
[5]李治山.為了孩子的一生——淺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教育觀察,201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