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利
摘 要:隨著教育部在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布核心素養(yǎng)以后,當下基礎教育的育人導向又有了明確的方向,以文化積累、語言交際、社會參與、責任擔當、文化思維品質為根本的基礎語文教育的形態(tài)清晰非常,作為輸出性較強的小學生作文教學,很多人認為:作文就是一種最基本的框架,需要不斷地填充語言和高度模仿才可以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但其實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應該是基于生活感知來進行的,只有從現(xiàn)實生活中攫取更多的素材,才能夠把小學生作文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階段。著重論述如何基于核心素養(yǎng)探索小學生的生活化作文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探索
教育部在2016年聯(lián)合多名基礎教育和教育科學研究的核心專家在北京師范大學聯(lián)合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六大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布預示著:小學語文教學今后將走自主探究,任務探索,人文價值探究以及語言實踐應用的道路,把原來的“要我學”逐步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情況,而且對于語言的實踐應用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以及小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有了非常明確的要求。作為作文教學,一直以來是一個難點,要想在日常教學中突出特點,就需要在作文與生活的銜接上下功夫,把作文教學變成有生命力的教學活動,也只有這樣,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才會有發(fā)展的潛力,下文將詳細論述小學生作文生活傾向的探究與實踐思路。
一、核心素養(yǎng)與小學生作文教學的辯證關系
教育部在2016年發(fā)布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了不同學科在具體的育人過程中的具體要求,總的來講: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維度主要提出了:通過語言文化交流和生動的課堂內外語言學習與實踐逐漸掌握系統(tǒng)的生活化技能,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逐漸具備高規(guī)格的文化品格等。所以語文老師要認真落實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作文課堂的教學設計,例如作文概念生活化、作文構思生活化、作文實踐情景化,這些其實都是以重視學生的語言實際能力和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為參考進行的,這便是核心素養(yǎng)與小學生作文教學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小學生作文生活化教學的要求
(一)善于觀察生活瑣碎
很多作文寫作素材不是直接在書籍上就可以找到,即便找到也不一定能夠貼近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所以在收集作文素材的時候要借助實物觀察、戶外探索以及生活化情景的小組探討等形式進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小學生能夠形成善于觀察生活瑣碎的習慣。
(二)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
小學生作文寫作生活化的實質就是用真實的情感來表達真實自然的生活,如果一個個體長期以來缺乏生活實踐和感知,就會出現(xiàn)在寫作的時候,言之無物。所以生活化的作文實踐需要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
(三)善于反思生活價值
一個優(yōu)秀的小學作文是小學生結合老師的引導和自己不斷地構思和反復地反思而成型的,尤其是對學習的價值,參與家庭勞動和社會實踐的價值的反思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反思的作文才具有最感人的真實。
(四)敢于探索生活發(fā)展
小學生從一年級的啟蒙教育逐漸過渡到后續(xù)的成長的教育的過程中,對于自然、人與周圍生活的認識在不斷地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小學生必然會經(jīng)歷生活的探索和自身的發(fā)展,因此,作文寫作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三、小學生作文生活化的實踐策略
(一)結合生活范例進行互動探究寫作
老師在引導小學生進行生活化作文的寫作的時候,需要結合生活實踐范例啟發(fā)他們不斷成長與進步。例如,語文老師讓小學生寫“我的儲蓄罐”這樣一個話題作文,寫作之前需要老師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呈現(xiàn)幾種常見的儲蓄罐的樣子”,然后引導小學生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儲蓄罐取得一定的聯(lián)想與感知,如此一來,寫出的儲蓄罐肯定會不僅有外形的美,還有情感與價值作用的美,這便是結合生活范例進行的互動探究寫作。
(二)結合學生感知進行分享合作寫作
感知是基于個體的各種感官而進行的視覺觀察、味覺體驗、觸覺體驗等多個方面的行為活動的總體。例如小學六年級學生要寫一個關于“秋天的回憶”的文章,老師要引導他們在秋季外出采集樹葉,采摘果實或者參與稻谷或者小麥的收割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結合課堂的理論引導和課外的生活實踐來完成,只有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最真實的體驗,才能保證他們寫出的秋天是真實的,是具備個性化情感的。
(三)結合范文解讀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寫作
在小學生的日常作文寫作過程中,尤其是從一、二年級的寫話到三、四、五、六年級的循序漸進的簡單作文的篇章書寫,都需要從模仿別人優(yōu)秀范例的基礎上逐漸獲得,但是一直模仿也會失去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所以先模仿再結合自己的心理認知對范文進行分析和解讀,然后再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化經(jīng)驗和身體感知等對范文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比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時的情感體驗再加以解讀,將別人的體驗變成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把開門見山的開頭變成設置懸念的開頭,把平鋪直敘的表達變成案例加分析的語言表達,抑或把平鋪直敘的結尾換成撲朔迷離的懸疑類結尾,從而留給讀者很大的解讀空間。
對于小學生的作文創(chuàng)作而言,要把核心素養(yǎng)很好地滲透進去,就有必要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擁抱生活,緊貼生活元素,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更大的寫作靈感和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與充滿實在價值的作文”。
參考文獻:
[1]王亞娟.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 熱愛生活: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策略思考[J].學周刊,2015.
[2]鄧細英.“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09.
[3]徐小麗.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有效實踐[J].情感讀本,201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