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林
摘要:對于初中生來說,中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剛剛結束了小學生活又即將面臨著步入高中,可以說初中階段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新課改的背景又要求學校將道德與法治重視起來,對于學生來說國家社會的新聞不再是陌生的視頻,而是切實發(fā)生在生活當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這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次具有教育意義和實踐的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4-017-1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是極其幸福的一代卻也是很不幸的一代,科技的發(fā)展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與之相對應的一些危害卻也悄無聲息的出現了,像前幾年的“碰瓷”發(fā)展到現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還有生活中小學生之間也出現“攀比風”,比書包、比文具、比家長開的車等等,而這個階段學生又面臨著青春期的出現心智、性格逐漸走向成熟,對于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有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對錯的標準,所以中學階段是對于學生三觀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思維模式養(yǎng)成對于學生的將來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走上正確的道德與法治之路呢?轉變學生的固有思維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走上正軌,同時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不適合現代社會學生的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人才。
一、敢于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
創(chuàng)新,首先就要在教學方式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在面臨社會上不斷新奇的事物和現象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在不斷豐富自身能力學識的同時也要不斷改革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課堂。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被稱之為講臺上的“一言堂”,表面意思就是教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使出渾身解數向學生灌輸,而學生則是在課桌前奮筆疾書全神貫注的做筆記,恨不得把老師講的標點符號都裝進腦子里,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已經越來越不能接受這樣的教授方式,對于一些上課無法集中和接受較慢的學生,一堂課下來對于知識的理解僅僅只能接受一部分。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學生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其次,要試著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打破傳統(tǒng)的一言堂將這種傳統(tǒng)的模式變?yōu)楸娧蕴?,讓學生做“老師”,學會主動學習主動掌握了解知識點,自己安排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并一步步去完成。
二、將生活帶入課堂
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的編寫其內容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可以嘗試將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例子帶入課堂,讓學生不脫離生活。例如第一課《青春的邀約》,對于學生青春期的變化,教師可以從身體變化的特點和身體變化的影響入手,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體表現以及受哪些因素的作用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青春期生理變化的現象,鼓勵學生發(fā)言,加強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爭取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積極踴躍的參與到課堂的討論里,同時正確的對待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最后得出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青春期的變化是自然現象,雖然有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會為我們帶來一些煩惱,但是我們的成長也是因為青春期打開的大門,如果我們克服了青春期帶來的心理矛盾,我們就可以健康成長。當然,作為道德與法制的教師,我們也要放棄傳統(tǒng)的老師架子多多走近,與學生交朋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學生的自我思考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教師要放平心態(tài)將學生擺在平等的位置對學生表示充分的尊重與理解,改變以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將課堂變得輕松愉快。
其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改中也將這點重點標出,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而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大部分學生都反映比較枯燥乏味,教師如果僅是跟著教材一字一句的講解,沒有便于記憶的教學情景,學生無法提起關于學習的興趣,更不要講提高課堂效率了。我們要把學習內容結合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強調把書本上的知識有效的結合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在學生初中階段開設道德與法制這門課程,就是要培養(yǎng)其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而在教學時聯系到學生生活,也是為了更好的發(fā)現學生的需要。根據課堂的知識內容,可以多開展一些相應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知識生活運用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遇到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考慮,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最后,我們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腳步,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也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書本上的知識點加上動畫、圖片或者音樂,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喜歡。
三、總結
在新時代背景下再加上新課改的要求,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更新改革迫在眉睫,教師要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效率結合生活,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
[參考文獻]
[1]李志云.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途徑[J].學周刊, 2018,25.
[2]王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分析[J].新課程(中學), 2018,3.
[3]葵國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思考[J].新課程(中學),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