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森
摘 要: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開展合理的多元的教學評價,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另一方面可以檢查和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全面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經驗與智慧,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問題的解答、學習習慣求知欲等方面的了解,有針對性地改變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
關鍵詞:小學美術 多元化評價
小學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形成對美術的興趣,并能借助美術這一手段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在小學階段,美術教學評價應重視激勵、調控與發(fā)展,這就要求評價多元化,將多元的評價轉化成動力,促進學生協調發(fā)展。美術教學中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對學生的繪畫起導向和促進作用,不是甄別和選拔,而是激勵、啟發(fā)、引導、鞭策、調控,從而使學生的繪畫作品更趨完美,幫助他們走向成功,樹立他們的信心。
一、互動評價
美術教學中的評價不搞教師的“一言堂”,這種評價帶有強制性“霸道”色彩,是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檢查的客體。我們應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視覺感受能力及語言描述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形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評價中來。我在執(zhí)教一年級《電腦美術》時,通過上網收集有關知識――說說看看――用畫圖程序制作后,便采用“小書簽”的形式,讓學生互相欣賞同學或自己的作品,給自己的同學寫一張卡片,上面寫一些自己對某位同學提的建議。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喜歡郭××的畫,因為他畫得比我好。”另一個學生這樣寫道:“王××畫得好,他的瓢蟲有著大大的、漂亮的翅膀,都飛到云上去了,只是它太孤單了,就一個人。”小小的書簽,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分享彼此的快樂。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評價力度,用童眼看童畫才更有情趣,語言才更具說服力。如在課堂教學中,等學生作品完成得差不多的時候,我總是引導他們“你們小組評一評”或“你認為誰畫得好”“把他的畫貼到黑板上來”。學生紛紛走下位置積極參與,在欣賞和互比中選出他們自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展示。這樣人人參與,學生用自己的審美觀點來體現公開、公平、和諧、自主,同時在這樣積極互動的評價和交流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審美眼光。
二、過程評價
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yè)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發(fā)面的發(fā)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盡管教師不能聽每個學生解說他們的每一幅作品,但遇到特殊情況,比如畫面看起來很亂,或者根本看不明白創(chuàng)作意圖和內容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和他們耐心地交流,了解創(chuàng)作過程和意圖,并肯定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的大膽和新意。一個學生畫了這樣的畫:天空中有個大大的太陽,各種小動物都到樹底下乘涼了,只有農民伯伯還在田里辛苦地耕種??僧敃r他把太陽涂成了藍色,許多小朋友和我都覺得他涂錯了顏色。我好奇地追問原因,他天真地說藍色的太陽可以散發(fā)出冷氣,這樣農民伯伯就會開心了。聽了解釋,你會覺得孩子表現的形象簡約、純潔、誠實,透露著一股特有的稚拙。
三、個別評價
教師在評價時不應統(tǒng)一要求,不能以“畫得像不像”“繪畫技法好不好”作為標準,無論作品好壞,教師都應采用激勵的方式,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閃光點,從而增強信心,不斷提高。在教學三年級《面具》這課時,課的最后,大部分學生都在欣賞自己的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悅。我悄悄地走到一個沒有得到獎勵的女孩旁,高舉這女孩的作品,說:“你們看,我們的主人在制作她的作品時多有創(chuàng)意,多有熱情,她用了玉米殼來做面具,這樣能更好地表現老人的臉和胡須,看她多聰明,這樣的材料也能想到?!比囗懫鹆藷崃业恼坡?。對于那些有想法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不能扼殺他們的潛能。作品展示后,學生進行點評,教師可以在旁邊從外形、色彩、創(chuàng)意這三方面引導學生點評。用善意、中肯、簡練的語言來評價學生的作品,學生更易接受,久而久之,他們也學會用這樣的評價思維方式來挑剔和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使之更趨完美。如:“你畫得比較大膽,如果顏色涂滿了就更好看了!”“畫得不錯,不過再畫大一點就更好了!”……學生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畫面上的缺憾,找到了存在的不足,然后去彌補自己的作品,使之更完善。學生需要用評價的機會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進步,評判自己的成績,監(jiān)控自己的發(fā)展,有效地開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作潛能。
四、升華評價
小學美術教育是鼓勵人人參與的美術活動,而不是讓每個學生面對一個標準,產生壓抑感和挫折感。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需求,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創(chuàng)作。在教學一年級《媽媽的節(jié)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把要對媽媽說的話、做的事畫在紙上,通過用“+”表示完成得差不多,用“-”表示需要修改,最后再加上一些評語。因為每個小朋友對自己的媽媽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們很高興畫這類畫,這樣學生的作業(yè)都是色彩鮮艷、構思奇特、充滿親情的作品,他們真正體會到快樂。
新課程美術要求在評價時,注意發(fā)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注意肯定學生學習過程的積極方面,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適合于自身個性和特點的鼓勵,使每個學生通過科學的評價,不斷改善學習狀況,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綜合學習能力,因此評價應建立在使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2] 《課堂教學評價》
[3] 《現代教育思想與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