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也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的概念。古箏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載體。箏曲《溟山》是作曲家匯集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采用湘西地方音樂素材,運用獨特的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作品給聽眾呈現了一種獨特的意境,并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美學思想。所以本文以“和”的音樂美學思想為中心,結合對作品的理解,淺析并論述“和”的音樂美學思想在箏曲《溟山》中的滲透和體現。
【關鍵詞】音樂美學;“和”;箏曲;《溟山》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音樂美學是對音樂藝術進行認識和思考的學問。而“和”則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出現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耙袈曋汀薄皹放c人和”“天人之和”是“和”的音樂美學思想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代表了音樂活動的三個境界。
古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作為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也在箏曲的創(chuàng)作中有所體現。王中山在進行箏曲《溟山》的創(chuàng)作時采用了湘西地方音樂素材,加之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傳統(tǒng)音樂的古樸和現代箏曲的旋律性諧和的融為一體,在文化底蘊、旋律發(fā)展和技巧性上,都有著較強的藝術性,韻律盎然,委婉動聽,有著深遠的意境,展現出了“和”的音樂美學思想。
一、音聲之和
音聲之和,即音樂聲學層面的諧和,可以理解為音樂音響形態(tài)之間的諧和。當然一定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也起著影響,音聲之和指的是人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基于審美聽覺心理上的諧和感,在音高音程感,以及各種音樂審美聽覺尺度、結構模式等方面,所建立的一種諧和關系。
湘西民族音樂特點鮮明,多以級進旋律形態(tài)為主,伴隨著四度以及五度的跳進,曲調細膩,節(jié)奏自由。作曲家基于對樂曲原始風貌的保留,大膽地采用了人工音階定弦,于是便打破了以傳統(tǒng)的五聲音階為主的定弦法則,使樂曲創(chuàng)作突破局限。別出心裁地加入了變化音,即#5、#2以及#1,體現出取材自湘西的音樂特色,并有意識地將一弦升高小二度,二十一弦降低了小三度,由此不僅可以使音域拓寬,更為樂曲的轉調提供了便利,使音樂發(fā)展更具動力,曲調色彩也有了更強烈的對比。
此曲在定弦、轉調方面的創(chuàng)作是非常新穎的,極大地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這正是作曲家在力求保留樂曲原始音樂色彩的同時,基于樂曲創(chuàng)作風格、審美觀念、審美意識以及審美聽覺心理等方面,建立起的一種諧和關系。所以,從定弦和轉調兩方面來看,此曲的創(chuàng)作從音樂聲學層面來講都較為諧和,即達到了“音聲之和”。
二、樂與人和
“樂與人和”指的是社會人生、政治倫理層面的諧和。樂與人和集中體現為,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由音樂來溝通、聯(lián)絡人之間的情感意志,并使之處于一種諧和狀態(tài)。既包括音樂審美中人與音樂的諧和狀態(tài),也包括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而達到的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及其諧和狀態(tài)。這也是音樂之所以能廣泛的作用于人的社會、情感生活的主要原因。
箏曲《溟山》創(chuàng)作于1991年,是作曲家在湖南游玩時聽到轎夫閑暇對歌,由此引發(fā)靈感,而后采用湘西地方音樂素材,結合古箏現代演奏技法而作。作品描繪的是一座幽遠神秘的大山之中四季變化的景象,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各種意境。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正直作曲家王中山本科畢業(yè),面臨即將畢業(yè)的現實,作曲家的內心免不了會有對未來的迷茫和彷徨。因此《溟山》表達出的心境是既豐富卻也復雜的,就如同變化著的四季一樣。
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巧妙運用左右手快速指序、拍擊琴板等技法以及復雜的節(jié)奏來描繪出大山中四季的變化,實則是借景抒情,用四季來暗喻人生的無常,雖然從中可以感受到躁動不安的心情,但同時也有一種希望的感覺在涌動著。在樂曲即將結束時,作曲家又運用了弱力度的琶音,仿佛在問自己:我是否能坦然的面對這無常、變幻莫測的人生?
所以,本曲之所以廣泛流傳,不僅是因為作品本身空靈、細膩的音樂特點和別具一格的湘西民族音樂色彩,更是因為在了解了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演奏者和聽眾都能在一定程度自由想象,從而引起共鳴,去經歷人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事情,去體會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以及生活中不斷變化的心境。
可見音樂與人的情感體會是相輔相成的,音樂成為溝通聽眾與作曲家和演奏者的橋梁,由音樂來溝通聯(lián)絡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意志,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及其諧和狀態(tài)。
三、天人之和
莊子繼承了老子“大音希聲”的觀念,并進一步全然的拋棄了感性的把握,而強調在完美的精神冥想的狀態(tài)中去體驗、領悟和把握“無聲之樂”的“和”??梢哉f,“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在莊子的音樂審美體驗中,沉淀為一種不為世俗情感所困的具有超越、灑脫性質的音樂審美理想,也是音樂審美的最高境界。
“天人之和”指的是人與天地自然層面的諧和,同時也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一種獨特視角。體現為音樂審美中所達到的一種更為理想化的精神境界,人在音樂審美的精神體驗中,上升到人與天地自然的諧和統(tǒng)一,達到與天地自然的同為一體,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精神世界心意狀態(tài)的審美體驗上,形成一種對至高審美境界的追求。它可以表現為對人與自然、社會人生整體諧和關系的認識與把握,其中也不乏對整個人生努力的更深一層的體驗。
箏曲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曲家最不可忽視的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同時不斷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蘊,由此一來,創(chuàng)作時才能以天地為鑒寄情,從而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山經常被人們當作贊美歌頌、抒懷寄情的對象,山剛勁雄偉、鐘靈毓秀、卻又樸實幽靜,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特又深刻的內涵,所以山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箏曲名為《溟山》?!颁椤弊忠鉃槌睗?、潮潤,亦或是昏暗之意,有種神秘色彩,所以“溟山”字面意思應為潮濕昏暗的大山。
《溟山》這部作品充滿著絢麗而神秘的色彩,音樂空靈卻也厚重。該曲是處在作曲家生命中一個很關鍵位置的作品,所蘊含的意義更是深刻,用山中四季暗喻多變的人生和未知的挑戰(zhàn),實在是耐人尋味。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汲取了湘西山歌的旋律特征,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巧妙運用自然元素。又因作曲家對“山”文化的特殊理解,和自身長期的音樂文化積淀,借物言志,通過“山”之變化,折射出人生百態(tài),創(chuàng)造出這部優(yōu)秀的古箏作品。
《溟山》的創(chuàng)作是作曲家由感性出發(fā),于審美情感的精神性體驗中達到對自身的超越,并在這種出超越中肯定人與自然、社會人生中的位置及其努力與追求,從中獲得一種審美的和諧感,這可以說是音樂審美的最高境界。樂曲的創(chuàng)作表現出作曲家對人與自然、社會及至人生整體和諧關系的認識與把握,以及一種更具有精神境界的審美諧和感。山亦人之品格,曲抒人之胸懷,這正是“天人之和”的體現。
四、結語
本文以“和”的音樂美學思想為中心,以箏曲《溟山》為切入點,通過分析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及情感,挖掘其內在價值,淺析并論述美學特征在箏曲中的滲透和體現,揭示樂曲深刻的意境表現及筆者對音樂美學思想的追求和感悟,從而從《溟山》這首作品中體會音樂聲學層面的“音聲之和”、精神層面的 “樂與人和”“天人之和”的內核。
參考文獻
[1]楊紅.溟漠無涯山姿百態(tài)——箏曲《溟山》音樂特征及現實意義探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8(5):111-113.
[2]劉玥.箏曲《溟山》中的意象與意境[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8.
[3]丁潤今.淺談古箏演奏中“和”的音樂美學思想[J].北方音樂,2016,36(4):155.
[4]張艷.箏曲《溟山》音樂內涵及其表現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
[5]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劉雪琦(1998—),女,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