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欽 李媛
摘 要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召開相關會議,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題式教學具有教學內(nèi)容專題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學習過程自主化和評價方式多元化的特點,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高校的思政課程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發(fā)生改變,但在其發(fā)展中仍舊存在教學效果不明顯、課程內(nèi)容設置缺乏連貫性等問題,因此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與改革對解決思政課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和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高校 思政課 專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36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matic Teaching Mode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Yuqin, LI Yuan
(College of Marxism, 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 has held many relevant meetings and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atic teach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at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utonomy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antly chang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s not coherent,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matic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o guid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ly.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matic teaching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16年12月7-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其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大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并從課堂教學建設、師資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等多方面系統(tǒng)闡述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措施。2017年教育部確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zhì)量年”并專門部署了專題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是以感染力、親和力、針對性、獲得感得以實現(xiàn)為導向。教育部黨組于2018年1月召開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xiàn)場推進會,陳寶生強調(diào)要從培育時代新人、百年變局、風險挑戰(zhàn)的角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建設。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從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體要求。
1專題式教學的內(nèi)涵
專題式教學是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并結合學生實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通過改變按照教材章節(jié)體系、順序授課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而以問題為導向,梳理整個課程內(nèi)容的內(nèi)在邏輯,并重新對教材內(nèi)容和模塊進行整合、提煉、補充,形成一種有邏輯主線連接、主題模塊相對獨立且又有聯(lián)系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2構建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陣地,在高校中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幫助大學生理解中國人民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使大學生堅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2.1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存在不足,亟須改革提升
第一,教學方式傳統(tǒng),難以吸引學生。當前大學生已步入“00”后,而思政課仍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即便使用輔助的電子教學手段,也只是簡單的使用幻燈片播放形式,致使教學過程中關系錯位、目標偏頗、內(nèi)容封閉、方式單一,無法吸引當代大學生的課堂集中注意力,從而致使教學的活力大大減弱。
第二,授課班級范圍較大、人數(shù)較多,難以達到教學效果。盡管中小班化教學成為趨勢,即使大班授課也應不斷提高實效性。但是在人數(shù)較多的課堂和有限的課時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或不愿積極回應授課教師提出的問題,導致師生之間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互動交流,教師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識誤區(qū)從而進行有效引導,使思政課的有效性受到嚴重制約。
第三,教學內(nèi)容信息量大,難以“面面俱到”。2005年方案實施以來,思政課各門課程均使用統(tǒng)編教材,教材內(nèi)容涵蓋面廣,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歷史、道德、外交、國防、黨建、法律等諸多方面;教材信息量大、知識跨度也很大,致使授課教師很難在有限的課時中完成全部教學任務,同時授課教師學術背景各有千秋,對理論知識和問題的認識程度不夠深刻,部分高校的教學任務過重,教師只能忙于教學,對現(xiàn)實問題缺乏自己的思考,授課過程中有些知識點自然就會出現(xiàn)“蜻蜓點水”式教學甚至是省略,以其昏昏當然難以使學生昭昭。
2.2 大學生對時政的注重度不斷提升,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積極回應并正確引導
當前已是網(wǎng)絡時代,根據(jù)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20-29歲的青年占網(wǎng)民比重最高,達到30%。當代大學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大學生了,他們對時政新聞關注度極高,同時由于他們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成長,又極易包含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在內(nèi)的西方不良社會思潮。而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師偏重講授理論知識,很少將熱點問題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即便進行解答,有時由于受到學淵結構、學科背景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做到入情入理的解疑釋惑,致使學生不但不信服,甚至會使學生對思政課產(chǎn)生厭煩心理。因此,需要教師在設置教學專題的時候,將社會熱點問題與理論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行深入的分析、積極回應,并通過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對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避免學生受到某種錯誤思想的侵蝕,從而過于片面、絕對的認識問題。
2.3 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身能力不斷提升的需要
我國教育名家葉圣陶提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得靠老師善于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8日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diào)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靠教師。由于思政課教材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理論性、學術性,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政治理論素養(yǎng)、科研能力,以更好地應對新形勢、新問題。但教師隊伍面臨著因?qū)W術水平制約職業(yè)發(fā)展空間的困境,因此專題教學為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性。
第一,專題教學中教師實現(xiàn)合理搭配,教學資源得到優(yōu)勢整合,進而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專題教學中一方面“老中青”教師合理搭配,年長教師憑借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過硬的業(yè)務素質(zhì)吸引學生,而年輕教師則依據(jù)年齡的優(yōu)勢,用學生熟悉的語言讓學生產(chǎn)生親近感;另一方面,在專題教學組合中,授課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優(yōu)勢,并通過集體備課方式,授課教師之間分享研究成果,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資源優(yōu)勢互補。
第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形成以教學推動科研,以科研轉化教學的良性互動。專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思政課教師疲于奔命完成龐大的課時任務的重任,將教師從無所不包、面面俱到的授課轉變?yōu)閷δ骋活I域進行深入研究并講授,既能使學生接受到更加精深獨到的學術滋養(yǎng),又能使授課教師對某一學術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科研成果,促進科研能力的提高。
2.4 國家教育政策推進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2017年2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通過教育主體素質(zhì)提升、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教育客體不斷實踐等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感和實效性。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他強調(diào)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要做到“八個統(tǒng)一”。其中要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要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改革,更好地實現(xiàn)因地制宜、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從而得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在眾多的課程改革中,專題式教學較為切合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的要求。
第一,專題式教學在堅持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設置專題教學內(nèi)容,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專題中內(nèi)容的側重點,最大程度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關注點與教學內(nèi)容結合起來。
第二,專題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突出教學內(nèi)容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有利于教師做到將理論講透徹,提高灌輸性教育的有效性,同時專題式教學堅持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中不斷得出正確結論,繼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基金項目:校級教改項目“大班專題授課 小班主題研討”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SJG2018-B05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光明日報,2016-12-09.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7-02-28.
[3]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4] 侯麗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的反思與前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2):44-46.
[5] 李忠軍.夯實專題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5(21):21-23.
[6] 史明艷.高職院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特點與實踐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172-174.
[7] 于洪霜.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專題式教學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