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應該教什么,不應該教什么,語文教師應該有清晰的認識。應該教識字,而不應該盲目追求學生對文章的徹底理解;應該教會學生閱讀,而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道理;應該教學生學習語文,而不是讓學生死背答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理論;教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07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62
小學語文不僅是小學學習的基礎學科,也是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是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前提。在小學階段,如果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能力差,就直接導致小學數(shù)學學習的重重困難。對于這一點,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都有正確的理解,對語文教學的重視說明了這一點。然而,許多小學語文教師用力過猛,完全為了考試而教,最終導致小學語文教學的許多偏頗。那么,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教什么,不教什么呢?
有人認為,小學語文的學習很簡單,就是識字。這話說得盡管有些偏頗,卻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那就是認識漢字,學習常用的字,以達到能夠閱讀的相應水平。為什么小學階段學習并不好的同學能夠在初中,或者高中,實現(xiàn)反超呢?為什么學習的連貫性和階梯性沒有在語文學科上典型地體現(xiàn)呢?就是因為小學階段只要學生在進行漢字學習,有足夠的漢字積累,具備閱讀能力,到初中階段理解的能力上來之后,自然會取得長遠進步。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每個學生是有區(qū)別的。有的學生理解能力發(fā)展得早,而有的學生理解能力就發(fā)展得非常慢。這個時候,教師和家長沒有必要在理解上和學生斤斤計較,非得要求學生和大人同樣的理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家長著急學生就是理解不了,或者理解得千奇百怪,這是因為學生的閱歷和知識儲備和成人不同,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味地在理解上要求統(tǒng)一,反而讓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降低,甚至是厭學。只要學生在小學階段能夠進行有效的識字學習,隨著他們智力和閱歷的進一步開發(fā)和積累,他們的語文基礎就不會丟下,就能夠后發(fā)先至。當然,并不是說小學語文不教閱讀,而是說不要在理解上武斷、粗暴地要求一致。
在小學低年級,就開始了對于文段的閱讀理解訓練。教師在教授語文課本的時候,最后總是習慣于提煉課文的主題、含義和道理,某一課說明了什么什么道理,某一課告訴我們什么什么,并且讓小學生記住背過,好在考試的時候用得上。這種教學方式完全是應試教育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是人為地拔高學生,典型的揠苗助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怎樣閱讀,在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學會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技巧上下功夫,而不是把目標放在記住每一篇課文所闡發(fā)的道理上。
教師要立足課堂,重視課內閱讀,課上下足功夫.把每一篇課文都當作考試的閱讀理解短文來講。學生把每一篇課外閱讀短文,都當作課內短文來分析。教師要善于總結歸納解題思路方法,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學會了學習方法后,知識的落實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指導,凸顯閱讀教學中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就如同學生在勇攀學習高峰時給了他(她)一把“梯子”。為促使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平時檢測是必須的。所以,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重視加大課內為閱讀量,多為學生安排一些以訓練閱讀能力提升的專項課外閱讀練習和測試,學生要像重視課內基礎知識一樣重視課外閱讀,多讀、多做、多練,不斷積累總結出做閱讀理解的方法,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用心讀書,用腦思考,用語言表達,當學生用心走進閱讀的世界,一定會喜歡上閱讀!
學生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就會喜歡上讀書,就能夠進行廣泛的閱讀,學會了閱讀方法就能夠自主獨立地讀書和思考,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觀點;掌握了閱讀技巧就能夠進行初步地文字分析,知道作者為什么這么寫,以及這樣寫的效果是什么,就好比如看見西瓜就能聯(lián)想甜蜜,看見花開就知道是在寫春天,形成初步的閱讀經(jīng)驗,為進一步地深入閱讀打下基礎。
語文教學承載著思想文化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職責,尤其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要有執(zhí)著教育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不是說教,也不是教會橫平豎直一加一等于二的邏輯推理,更不是為了在試卷上獲得滿分,而是春風化雨,是耳濡目染,是百年樹木。但是教師所做的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中,去浸潤語文,體驗其魅力。
所以,教育需要執(zhí)著的精神,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功利化的教育不是教育,任何把教育當作利益籌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不能長久的。教育從來都不是速成,立刻見效的投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追求標準答案,過于追求完美,特別是對于開放性、沒有統(tǒng)一標準答案的試題,反而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果教師過于強調與標準答案一致,學生就會不敢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想法或見解,久而久之,讓學生失去了自信心。
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不是教學生答案,而是教語文,讓學生在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章中去自己體會,自己領悟,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參考文獻:
[1]鄧友超.教育家應當具備這樣的素質[N].中國教育報,2007-7-16.
[2]何艷輝.教育家辦學:何謂“教育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0(2).
[3]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冀鳳雪(1991.11—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