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悅 任新成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成為熱點話題。文章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中的科學思維理論,以“氣體的壓強”教學設計為例,主要從教材分析和學生心理分析、教學用具、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教學設計過程和教學反思等方面闡述了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研究。
【關鍵詞】氣體的壓強;教學設計;思維型課堂
一、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學生心理分析。教材分析:氣體的壓強是在學生對液體壓強的形成以及特點有一定了解后,結合生活現(xiàn)象及實驗演示繼而引出其概念,氣體壓強和液體壓強又為流體壓強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學生心理分析:初中生的認識感性多于理性,學習的動力大多來自他們的興趣,物理教學又以實驗為基礎,教學中在注重知識邏輯的同時,應注重把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的認識與已有的觀念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
二、教學用具
自制魔杯、自制大氣壓估測演示儀(由小桶、5ml的注射器、細繩等)、彈簧測力計、玻璃板、吸盤、刻度尺、小杯、沙子、臺秤、飲料瓶、規(guī)格不同的注射器、2瓶紙盒牛奶。
三、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探究大氣壓強的存在并能舉例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解釋生活現(xiàn)象。過程與方法:能掌握探究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身邊的小物品或現(xiàn)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并形成環(huán)保和節(jié)約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并測大氣壓的值。難點: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并設計實驗。
四、思維型課堂教學設計
(一)環(huán)節(jié)1:魔術導入,激趣設疑
師:我給大家展示“魔杯”魔術,如圖1是利用虹吸原理制造的“魔杯”(教師操作,學生觀察),大家肯定都在想水為什么先前沒有流下來,而僅僅倒入一小杯水后,就源源不斷有水流出?
師(啟發(fā)):莫非有一只無形的手堵住了小孔?在空氣中,是不是空氣充當了這只無形的手呢?前面我們知道液體對浸入其內部的物體有壓強。那么在大氣的海洋中,是否對浸入其中的物體也像液體一樣,有壓強的作用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就可以解釋其中的緣由。
(二)環(huán)節(jié)2:類比分析,實驗驗證
師:強調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及特點(類比液體壓強)。
師: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演示實驗1:往空飲料瓶內倒一點開水并把瓶子涮一涮,再把水倒出來,迅速密封瓶蓋,將觀察到飲料瓶逐漸變癟,教師引導學生解釋。
操作實驗2:男生和女生比賽喝牛奶(紙裝盒),將男生牛奶盒的吸管與插入口接觸處密封,發(fā)現(xiàn)女生把牛奶吸進去了而男生沒有,教師引導學生解釋。
師:以上實驗表明只要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大氣壓即可表現(xiàn)出它的“力量”。根據(jù)這個道理,同學們能否解釋前面魔術中的奧秘呢?
(三)環(huán)節(jié)3: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師:據(jù)說1654年5月8日,德國馬德堡市民看到一件讓他們很吃驚的事情,格里克把兩個空心銅半球緊貼在一起,抽出球內空氣,然后用八匹馬向相反方向拉,馬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把它拉開了。大氣壓的存在還可以“為人類服務”,例如用手中吸盤掛起鏟子、勺子、小桶等物品。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估測大氣壓的值呢?
師:首先從壓強最初的概念出發(fā),以P=F/S為原理設計測量方案。
器材:彈簧測力計、玻璃片、吸盤、刻度尺、小桶、小杯、沙子、臺秤、水、飲料瓶。
學:選用吸盤、彈簧測力計設計方案,測出拉力和吸盤的面積即可算出大氣壓強。
師:故意選用一個量程較小的測力計,發(fā)現(xiàn)測力計無法拉脫吸盤,怎么辦?
生:換用更大量程測力計或者換用面積較小的吸盤。
師:沒有合適的測力計和吸盤,能否用其他物品替代測力計?
生:把小桶掛在吸盤上,逐漸加沙子直到吸盤剛好拉脫,桶和沙子的重力即拉力。
師:器材中除了吸盤,還有什么可以體現(xiàn)大氣壓強的存在?
生:用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盡空氣,再迅速用手堵住,測拉力的大小。
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實驗,將數(shù)據(jù)記錄并計算結果。實驗評估,包括方案優(yōu)勢、誤差分析。
(四)環(huán)節(jié)4:點撥講解,解難析疑
展示圖片,分發(fā)材料,自主閱讀托里拆利實驗材料。
問題1:玻璃管傾斜,水銀柱怎樣變化?你怎樣理解高度?
問題2:如果玻璃管變粗,高度會怎樣變化?
問題3:在該實驗中為何使用水銀?可以用水進行實驗嗎?
分析:水銀柱高度不變的原因是什么?(外界大氣壓強沒變,等于液柱產生的壓強P=ρgh,而液體壓強只與密度、高度有關,密度不變,高度自然不變,與其他因素無關;原理上用水也可以做實驗,但是水的密度遠小于水銀的密度,高度太高不方便實驗室進行實驗。)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運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形成思維型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yǎng);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可以用這種形式實施科學探究式教學。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知識邏輯”與學生的“認知邏輯”,因材施教,在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推理能力,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觀。
【參考文獻】
[1]陸蓓芬.重視實驗教學 打造創(chuàng)新課堂——“氣體的壓強”教學例談[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44(06):40-41.
[2]黃冠.一堂滲透“轉換”思想的“氣體壓強”教學[J].物理教學,2015,37(01):47-48.
[3]盧列權.辯論式教學在科學探究教學中的應用——以“氣體壓強”一課為例[J].物理通報,2011(0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