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教學設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紐帶,它可以把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同時可以將教學經驗升華為教學理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因此說它是體育教師能否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其中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思路的確定是關鍵,教學思路顯得特別重要。
關鍵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思路
課名:短跑(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
學科(版本):體育與健康(人教版)
章節(jié):第二章 田徑 短跑 學時:1 年級:七年級
一、 指導思想
本課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水平四的有關要求為目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之產生對短跑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 教材分析
短跑是水平四田徑(跑)板塊的教學內容,其最大的特點是用最短的時間發(fā)揮最高速度,完成一定(較短)距離的運動,要求人體的運動器官、內臟器官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強度的工作。經常進行短距離的練習,對內臟器官、神經和肌肉系統的協調性以及提高機體在無氧條件下的工作能力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短跑是發(fā)展學生的快速奔跑能力,有良好的綜合健身作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和拼搏精神,在學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常學校中以50米、100米、200米、400米跑運用練習的比較多。所以這一運動,特別受學生歡迎。
三、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七年級的學生有可能來自不同地方的學校,通過小學階段田徑運動基本技術的學習和掌握都具備了一定的身體素質和速度能力,競爭性和挑戰(zhàn)性意識比較強,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高,并且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同時只要合理的安排運動負荷,短跑能促進學生無氧代謝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進行.
四、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通過短跑的教學使學生正確了解和認識短跑的概念、動作過程和運動特點,了解短跑促進身體發(fā)展的作用。
(二) 能力目標
1. 通過短跑使學生掌握短跑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基本動作技術,提高途中跑的技術,發(fā)展學生快速跑能力。 2. 通過短炮的練習發(fā)展學生的速度素質,使學生掌握并能夠應用多種練習方法提高速度素質和身體的靈敏性和協調性,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
(三) 情感目標
通過短跑的教學使學生體驗并加深短跑帶給人勇于拼搏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并能夠體現在自己的鍛煉、生活和學習中。
五、 教學重難點及措施
依據以上對教學目標的分析以及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短跑的起跑及起跑后加速時身體重心的變化。我將采用掛圖、講解、示范、指導的形式,通過不同姿勢的起跑、不同距離的起跑,結合游戲教學讓學生完成本課的重難點。
六、 教學思路
(一) 情景導課
老師通過簡短的小故事的講述,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來引入本課課題。
(二) 討論探究
探討短跑起跑的方式及重心的變化,用不同的起跑姿勢練習,來體驗起跑及加速跑。
(三) 激情體驗
學生分小組討論,初步嘗試各種起跑方式,引出本課的短跑起跑方式——蹲踞式起跑。教師利用掛圖進行講解、示范、指導。①學生仔細觀察蹲踞式起跑圖解或示范動作。②學生說出蹲踞式起跑技術的動作方法及要點。③采用集體練習、分組練習、合作練習、研究性練習等方式進行。
(四) 場地實踐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需要,運用游戲、比賽、計數、計次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練習。①通過“黑與白”游戲、采用各種姿勢聽信號練習起跑技術。②利用斜面斜撐肋木,做擺臂練習、高抬腿練習、身體直立逐漸接前倒加速跑20米后不減速慣性跑練習,讓學生去認真體會加速跑的動作要領。
(五) 學生評價
學生通過實地練習后,嘗試并思考起跑的方式及起跑后加速跑的重心變化。教師引導學生明確短距離跑不僅僅是“跑”或“練”,而要知道在跑和練的過程中自己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把動體和動腦結合起來,既練了身體,又學到了知識,還可以從實踐中悟出一些道理,積累一些經驗,為今后從事終生體育鍛煉打下基礎。
(六) 課后實踐并思考
步長與步頻是什么關系;決定步長與步頻的因素有哪些;跑的直線性對跑速有什么影響;擺臂動作對跑的速度有什么影響……
七、 教學特色
1. 本課教學以學生的自我探索、情感體驗,小團體間的相互合作、創(chuàng)新為手段,注重學生的思想教學。
2. 根據學生的運動生理特點,把學生學習過程分為導入、激發(fā)、學習、發(fā)展和放松等過程;教學方法由原有的講解示范、練習比賽法等形式基礎上又增加了群體合作、自主探索、成功體驗、創(chuàng)造解決法等形式。
3. 課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運用了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沉浸于情節(jié)角色中,在課中盡情地玩、盡情地學,充分地體驗了體育的樂趣、成功的樂趣、運動的樂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4. 本課教學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法和學法上,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和創(chuàng)新,自創(chuàng)合理、可行的方法來增進知識,增長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
[2]《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
[3]《體育教學法》.
作者簡介:
趙寶龍,陜西省漢中市,陜西省漢中洋縣書院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