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書向 方詠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非布司他和別嘌呤醇在高尿酸痛風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高尿酸痛風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口服別嘌呤醇片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口服非布司他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清學檢查指標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057, P=0.040<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315.7±43.0)μmol/L、(1.52±0.64)mg/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3.6±45.8)μmol/L、(3.23±0.72)mg/L, 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為(109.6±12.7)nU/ml,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4.3±10.2)nU/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5, P=0.020<0.05)。結論 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風患者的治療效果上明顯優(yōu)于別嘌呤醇, 能夠明顯抑制體內炎癥狀態(tài), 改善內皮細胞功能,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非布司他;別嘌呤醇;高尿酸痛風;治療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65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疾病, 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也是導致冠心病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高尿酸血癥是痛風患者最為重要的生化基礎, 能夠在超氧化物和血管內皮素-1途徑的作用下, 對心室造成不可逆性重構, 如果未能給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容易發(fā)展導致腎結石、關節(jié)畸形、腎臟功能損害等不良后果, 進而影響患者預后[2]。目前, 臨床上常采用非布司他或別嘌呤醇作為高尿酸痛風患者的一線藥物, 但在用藥選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 尚未有明確的論斷[3]。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60例高尿酸痛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確診并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制訂的《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4]診斷標準, 排除合并重癥肝腎功能不全、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近期有相關可能影響研究的藥物使用史等患者, 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15例, 女15例;年齡30~72歲, 平均年齡(54.8±10.4)歲;痛風病程2個月~14.5年, 平均痛風病程(3.9±3.6)年。對照組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齡31~74歲, 平均年齡(54.7±10.5)歲;痛風病程2個月~15年, 平均痛風病程(4.0±3.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痛風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別嘌呤醇片(北大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94002)進行治療, 劑量為0.1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口服非布司他(徐州萬邦金橋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30057)進行治療, 劑量為80 mg/次,?1次/d。兩組患者療程皆為6個月。治療期間, 患者堅持合理膳食、適量運動, 保持心態(tài)平衡、戒煙限酒。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測定血清學檢查指標, 主要包括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 于早晨抽取3~4 ml空腹靜脈血, 高速離心分離血清, 血尿酸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采用免疫熒光分析法進行測定;超氧化物岐化酶采用化學比色法進行測定。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清學檢查指標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痛風相關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 血尿酸水平<360 μmol/L;②有效:痛風相關臨床癥狀與關節(jié)功能明顯好轉, 血尿酸水平處于360~440 μmol/L;③無效:痛風相關臨床癥狀與關節(jié)功能未見好轉, 甚至出現加重, 血尿酸水平>440 μmol/L。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疹、頭痛、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白細胞異常等。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Epidata 3.0軟件,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057, P=0.0040<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檢查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 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5, P=0.020<0.05)。見表3。
3 討論
高尿酸痛風是臨床頗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引起的[5]。該病的病程頗長,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血尿酸水平的長期控制是治療的關鍵與目標所在[6]。別嘌呤醇是一種次黃嘌呤的同分異構體, 能對體內尿酸的合成產生很強的抑制作用, 從而達到緩解痛風的目的, 但同時也會對體內相關酶產生抑制效果, 進而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7]。非布司他作為新型的降尿酸藥物, 能夠有效地抑制尿酸生成, 但對于患者的血清學炎癥狀態(tài)影響的相關報道較少, 臨床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8]。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充分說明了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風患者的治療效果中明顯優(yōu)于別嘌呤醇, 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痛風相關臨床癥狀的消失與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作者認為, 非布司他相比于別嘌呤醇能夠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 對于患者體內炎癥狀態(tài)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 能夠實現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顯著改善。另外, 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風的治療中比別嘌呤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非布司他治療高尿酸痛風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夠明顯抑制體內炎癥狀態(tài), 改善內皮細胞功能,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陶小軍, 金星, 陶沙, 等. 不同劑量非布司他對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效果及對內皮素-1水平的影響.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 17(2):170-172.
[2] 黃金沐, 池慧瓊, 林少凱, 等. 比較非布司他片與別嘌呤醇片治療高尿酸血癥伴痛風的臨床研究.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7, 33(20):2009-2012.
[3] 孟娟, 袁曉旭, 路躍武. 非布司他與別嘌呤醇治療原發(fā)性痛風的療效及其對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7, 20(30):3745-3748.
[4] 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3, 29(11):913-920.
[5] 張濤, 王芳, 張文濤, 等. 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效果及其對血尿酸、TNF-α和sICAM-1水平的影響.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7, 34(8):1224-1226.
[6] 方芳, 王鵬. 非布司他與別嘌呤醇治療痛風隨機對照試驗系統(tǒng)評價. 中國藥業(yè), 2016, 25(11):13-19.
[7] 張洋. 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對炎癥狀態(tài)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 中國藥業(yè), 2016, 25(21):49-51.
[8] 陳光亮, 周媛鳳, 張穎, 等. 治療痛風和高尿酸血癥藥物研究進展.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2017, 22(1):104-109.
[收稿日期: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