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兵
摘 要:部分高職大學生存在對“道德修養(yǎng)”的認知度偏低,道德情感不夠健康向上,道德意志薄弱等問題。學習借鑒“四書”中諸如修身是做人的根本、修身是自己的事情、修身要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等觀點,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四書;高職大學生;修身
調查顯示[1],高職大學生對“道德修養(yǎng)”的認知度偏低?;玖私獾恼?5%,不理解的為30%,完全理解的只有15%。部分高職生道德情感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自尊自信、責任感與使命感等問題。有46.7%的學生認為無法進行自我調適,甚至有24%的同學承認自己有自卑的心態(tài)。部分高職生道德意志薄弱。對“你在幫助同學過程中,遇到突發(fā)情況,幫助變得很困難,你會怎么做?”,有54.3%的學生會猶豫不決,34.3%的人則選擇找借口放棄。
歸根結底,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與高職生對“為什么要修身”“應該怎樣修身”等基本問題認識不足有關。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對道德修養(yǎng)認知的不夠往往導致高職生修身動力不足,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夠正確。“四書”修身思想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對高職大學生修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大學》有云:“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币馑际钦f,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是規(guī)范家庭的前提,規(guī)范好家庭是治理國家的前提,治理好國家是平定天下的前提。因此,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混亂了(本末倒置),而要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修身的目的就是錘煉道德品質,提高人生境界。司馬光認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是才的統(tǒng)帥,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個人才能發(fā)揮的前提和保障。從近年來高職畢業(yè)生就業(yè)需求調查的來看,用人單位錄用員工時最重視的是個人綜合素質,核心是道德素質;他們一致認為,要做好事必須先學會做人。因此,修身,學會做人,既是高職生個人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將來投身社會報效國家的前提和基礎。部分高職學生認為“只要技術過得硬,就能馳騁職場”的觀點是一種片面的錯誤的認識。高職院校要開設與修身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懂得修身的重要性,知曉修身的途徑與方法,還要建設隱性課程,在潛移默化激勵學生加強道德修養(yǎng)。
二、修身是自己的事情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薄墩撜Z·述而》意思是說,行仁關鍵在于自己,只要我愿意行仁,馬上就可以做到。儒家修身思想強調道德主體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這正是當下高職生修身的突出缺陷,這與部分高職生缺少這方面的情感體驗有很大關系。當前高職學生大多數(shù)為90后、00后,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效的年代,加上多為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愛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自我中心傾向嚴重,過分重視物質享受而忽視精神方面的追求,缺少安貧樂道、“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情感體驗。因此,一方面我們要以孔子、顏回為典范宣傳仁人志士安貧樂道的思想和修身的傳統(tǒng)美德,讓他們懂得并感受它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增強自信,開發(fā)動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民風民俗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環(huán)境熏陶,引導其樹立遠大志向,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將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與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起來,從而自律于修身、自覺于志學。
三、修身要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
孔子強調學以致用,“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辨析了學思行的關系,突出了行之重要。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強調了要在實踐當中修煉德性。而當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與修身相關課程的教學,基本上仍處于知識學習與實踐養(yǎng)成相互分離的狀態(tài),學習評價仍以知識考核為主。因此,高職學院應當教育學生懂得修身應該知行合一的道理,并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鍛煉的機會。比如,建立實踐養(yǎng)成教育體系,包括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與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修身習慣;完善家校聯(lián)系制度,協(xié)助家長督促子女在生活實踐中加強修身鍛煉;爭取和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引導其修身明禮,砥礪品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逐步養(yǎng)成知行合一的良好習慣。
四、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大學》明確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修身“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路線即“八條目”。說明修身要經(jīng)歷一個由內圣到外王、由明明德到止于至善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君子沒有片刻的時間不實行仁德,即使在倉促或者游離困頓的時候,也是一樣。也就是說,修養(yǎng)自身必須持之以恒,不能有絲毫懈怠?!盎匾?,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薄墩撜Z·雍也》孔子非常贊賞顏回的品行,實際上是欣賞他行仁的恒心與毅力。高職學生必須懂得修身要循序漸進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磨練意志,培養(yǎng)剛毅堅卓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劉立、甘靜、蔣濤.高職大學生基本道德修養(yǎng)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基于重慶市永川區(qū)4所高職院校的實證研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4):25-29
[2]傅佩榮.傅佩榮譯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