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摘 要】 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基本都是同題材成對出現(xiàn),教學中,僅僅引導學生體悟古詩傳達的情韻意境是不夠的,更應該引導學生對同類古詩進行對比研讀,將學習活動向縱深推進,引領(lǐng)學生在品詞析句中尋找差異,深入情景體會人物情感,感受詩詞獨特的語言魅力,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關(guān)鍵詞】 古詩教學;對比閱讀;深度學習
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基本都是同題材成對出現(xiàn),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教學中,僅僅引導學生體悟古詩傳達的情韻意境是不夠的,更應該引導學生對同類古詩進行深入對比研讀,在品詞析句中尋找差異,深入情景體會人物情感,感受詩詞獨特的語言魅力,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四年級上冊20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兩首“送別詩”。這兩首詩的共同特點就在一個“送”字上,因為同是送別,心情自然有相似之處。但是又由于送別的背景不一樣,詩人心情又各有不同。教學中以此為切入點,在對比中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兩首詩語言淺顯,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很快理解了詩意,發(fā)現(xiàn)了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學到這里,教學目標已經(jīng)基本完成,但是古詩詞教學不可以淺嘗輒止,應提出深度學習的目標,將兩首詩進行對比閱讀,同中尋異,辨析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差別,引領(lǐng)學生深入挖掘古詩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及時出示兩首詩的寫作背景以及“廣陵”“安西”的相關(guān)資料。
孩子們通過閱讀資料,進一步感受到:揚州當時是個繁華美麗的大城市,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煙、花似景的陽春三月出發(fā),所以一路上是享不盡的人間勝景。這對于喜好游歷、縱情山水的李白來說,多少流露出他對孟浩然此行的羨慕與祝福。而元二即將出使的安西卻是個邊疆小鎮(zhèn),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西出陽關(guān),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穿越杳無人煙的大沙漠,想到這些,前來送客的王維,內(nèi)心自然無限憂傷、擔心。兩首詩雖然都飽含依依惜別之情,但詩人心情卻截然不同:李白是依依惜別中飽含對朋友此行的羨慕與祝福;王維是依依惜別中包含著對朋友處境、心情的深情關(guān)心,對朋友前路珍重的祝愿。借助背景資料,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情感差異,對詩文的理解已經(jīng)達到與詩人情感共鳴的狀態(tài)。
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兩首詩都有寫景的詩句,思考兩首詩中的景蘊含的意義有何不同?學生再次深入古詩的描繪的情境之中,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送元二使安西》詩中寫了“柳”,“柳”的諧音是“留”。古人送別多用“折柳”,表示離人的難言難分之情?!罢哿辟泟e之風,尤其是在唐、宋朝時盛行,因而,此處的“柳”也寫出了王維此時的心情。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盁熁ā币卜从吵隼畎桩敃r的心情并不憂傷,而是愉悅的,在李白看來,孟浩然此次的旅行是一次快樂之旅,所以他的心情也是快樂的。
經(jīng)過一番深度對比研讀,古詩的情感、意境、語言已經(jīng)浸潤到學生心靈深處。教師借機出示拓展作業(yè):通過查找資料進行深度研讀,對《芙蓉樓送辛漸》《賦得古原草送別》《贈汪倫》《別董大》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首送別詩進行對比分析,尋找這五首送別詩的異同之處。
古詩詞由于離現(xiàn)在年代久遠,學生理解有難度,在教學中,必須不失時機的講解、啟發(fā)、引導,一步步推動學習活動向前進行,一步步推動學習向更深層次進行。
【參考文獻】
[1] 戴文.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探究[J]. 新課程(上),2018(10).
[2] 張國寶. “比較閱讀”:深度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J].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