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課程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載體,學校課程建設必須從學校的頂層開始設計,從培養(yǎng)怎樣的人、如何讓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進行思考。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北郊中心小學在進行語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學科之間的整合、單元式主題教學以及開發(fā)語文學科的特色校本課程等途徑,打通學科壁壘,強調綜合性學習,努力實現(xiàn)“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學科整合;單元式主題教學;校本課程
作者簡介:梁又暉,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北郊中心小學校長,小學高級(副高)教師,從事“和美教育”特色學校品牌研究。(廣東 ?江門 ?529000)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2-0015-02
課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習的經驗”?!皠?chuàng)造課程”可通過三種活動來實現(xiàn):一是學習經驗的“設計”,二是創(chuàng)造學習經驗的“教室實踐”,三是對這種學習經驗進行“反思和評價”,其中心為“教室實踐”,因為課程是在教室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怎樣組織單元又是創(chuàng)造課程的中心問題。根據組織單元的不同模式,佐藤學把課程分為“階梯型”和“登山型”兩種。
“階梯型”課程是指在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中,單元一直都是以“目標·達成·評價”為單位而進行組織,其教育內容和學習活動是瞄準最終目標,劃分好小步子(階梯),即目標分解,然后引導學習者朝最終目標步步攀升。因其過程是單向、線性式地規(guī)定了的,一旦在某一步落空,就易“掉隊”。而“登山型”課程則以“主題·探求·表現(xiàn)”為單位,即設定作為教學內容核心的主題,學生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開展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并相互展示、共享學習的成果。其特征在于,以大的主題(山)為中心,準備好若干學習的途徑(登山路線),雖然以到達頂峰為目標,但其價值更在于登山本身的體驗?!暗巧叫汀闭n程的教學是要改變傳統(tǒng)做法,讓學生多途徑到達目的地。師生是登山的合作伙伴關系,平等、民主、合作,教師只是起引導、幫助的作用。顯然,“階梯型”課程強調的是重結論的教學,而“登山型”課程不僅重視結論,還重視過程。
近些年來,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北郊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在語文課程改革方面努力嘗試將“階梯型”課程與“登山型”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一、以“和合”思想指導各學科之間的整合
學科之間本有許多相似、相關、相重復的部分,在“和合”思想的指導下,這些部分可進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率,節(jié)約教學資源。如語文與思想品德的整合,數(shù)學與科學的整合,英語與音樂、美術的整合等??傊?,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尋找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點。一節(jié)課的教學,往往不是單一學科的呈現(xiàn),而是融多學科知識為一體,融多學科素養(yǎng)為一體。當然,整合只能在和諧統(tǒng)一的前提下進行,即在主線后存在多樣的統(tǒng)一,主學科的主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決不能偏離主要教學目標。
另外,學科整合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上,還體現(xiàn)在作業(yè)方面。如低年級的繪畫日記將語文與美術整合,圖文結合,文中透美;高年級以一個學期為單位制作精美的學生個人作文專輯,將語文、美術、信息技術相整合,可展覽,也可收藏到個人成長記錄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數(shù)學日記更是將數(shù)學、語文、美術進行整合,做到數(shù)、文、美三位一體;足球隊、乒乓球隊等成員堅持寫足球日記、乒乓球日記等,也有效實現(xiàn)了文體整合。由此可見,學科整合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啟迪著學生的智慧。
二、以“和諧”思想指導語文學科單元式主題教學
為更好地體現(xiàn)學校和美課堂的自主性、開放性和有效性,幾年來,我校對學科整合做了深入探索,將原來學科橫向整合的單一形態(tài)延伸為課程立體整合的多元形態(tài),主要以語文學科為試點,嘗試開展單元主題式教學,初具“登山型”課程的雛形。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按“主題”組織單元的教學已成為語文教材編排的一個新取向。單元式主題教學就是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校本化處理,以便更好地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綜合性、實踐性,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整合。
單元式主題教學一改往日一課一講以及學習字詞——內容理解——提煉中心——總結寫法——練習鞏固的一成不變的慣有教學程序,對整個單元的課文重新布局、調整。每個單元可分為三個模塊課型,每個模塊課型又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下面展開具體論述:
1. 基本感知。這個模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我了解”——通過查找資料和閱讀文本,了解本單元主題、課文內容、背景知識等;“我識字”——通過查閱字典或小組合作學習生字新詞;“我通讀”——以朗讀形式展開訓練,既熟悉課文,又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 實踐探索。這個模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找出本單元中各課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歸納出本單元的知識點;“我探究”——對于本單元的一些重點、難點進行深入探討,甚至進行課內外整合,并動手實踐;“我品讀”——以有感情地朗讀的形式展開訓練,做到聲情并茂。
3. 提升鞏固。這個模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我知道”——總結歸納本單元的學習收獲,并通過相應的練習檢測查漏補缺;“我拓展”——由知識到運用,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并及時做到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我熟讀”——以背誦的形式展開訓練,對課文要求背誦的部分或精彩段落熟讀成誦。
從實際操作來看,單元式主題教學可節(jié)省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討論探究,更好地做到課內外結合,拓寬閱讀渠道,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同時,這一方式也為教師騰出更多教學時間與學生共同探討、研究,讓師生關系變得更平等、更和諧。
三、以“和樂”思想指導語文學科內部課程整合
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系統(tǒng)考慮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這三級課程之間的關系,在保障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同時,努力彰顯校本課程特色。我校的語文學科著重把“六美”學生的培養(yǎng)與教育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活動課程化、課程活動化,以實現(xiàn)語文學科內部課程的有效整合,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得快樂。
1. 閱讀課程校本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把閱讀課納入校本課程體系,使經典名著、優(yōu)秀文學作品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同時,結合單元式主題教學,推行大單元主題閱讀,并適時拓展課外閱讀,以有序、鏈接的課外閱讀書籍豐盈課內教材。在學生中分年級開展“共讀一本書”的活動,通過閱讀、分享、交流,真正把書讀厚再讀薄。另外,結合學生的學段特點,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選編一套國學經典教材,供學生誦讀。
2. 閱讀活動多樣化。每年3月份,我校都會組織“讀書節(jié)”,形式多樣。如圖書漂流、美文誦讀、演講、講故事、學生佳作展覽等。此外,每個月開展一次分年級的“和美”主題閱讀。平時,將閱讀與作業(yè)巧妙結合,如讀書筆記、讀書小報、詩配畫、親子閱讀吧等,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 閱讀評價激勵化。每學期開展“閱讀小博士、小學士”“書香班級”“書香家庭”的評比活動;開展優(yōu)秀讀書筆記、優(yōu)秀小報等優(yōu)秀閱讀作業(yè)的展覽;開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競賽活動;開展“我與書交朋友”自評活動,并存入學生成長記錄袋。同時,將評比結果通過各種渠道加以宣傳、展示。
新時代的教師應具有創(chuàng)造學習型課程的才能,一個要求學校具有獨立性、教師具有個性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具體地表現(xiàn)這種獨立性和個性的就是課程。課程是一所學校辦學最重要的載體,也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學校課程實施到位、有特色,會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李季湄,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 袁靜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