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并且將伴隨一生。在自主學習日趨重要的情況下,先分析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法的必要性,再闡述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法的具體舉措,借此希望教師重視課堂中的閱讀教學,重視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自主學習;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法的必要性
(一)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
教育部2017年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基本特點?!逼湟?,就“工具性”而言,是要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而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從我們牙牙學語到進入學校學習,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語文,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話,我們需要獨立理解才能與別人進行交流,大到語文這門基礎性的學科,我們學好才能更快地、更獨立地去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其二,就“人文性”而言,應該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自主學習,并在閱讀中經過人文的熏陶獲得個性體驗,提高語文素養(yǎng),把語文的人文性融入血液中。課后,我們自主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文化,以自身獨特的力量為傳承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二)師生關系轉變的關鍵
我們處在新時代,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怎么能趕上時代的潮流呢?在各界高呼轉變學習方式的浪潮中,教育部2017年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創(chuàng)設綜合性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弊灾鲗W習作為三大學習方式的領頭羊,勢必要勇挑重任。只有轉變師生關系,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才能在閱讀中更好地運用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傳統的教學觀念依舊根深蒂固,學生把教師視為“神”,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從未敢挑戰(zhàn)知識的權威,也從未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在新課改下,只有轉變師生關系,即教師與學生存有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獨立地思考問題;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課堂足夠精彩,吸引學生不自覺地自主學習;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多媒體,以便學生自主學習。
(三)學生自身發(fā)展的奠基
在未來的時代,學生是否能在競爭力上略勝一籌,是否能在新時代知識的海洋中駕輕就熟,是否能發(fā)揮自身隱藏的巨大潛能,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不能唯答案是從,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其次,要把這種獨立思考的想法付諸實踐,在課文教學時認真學習,在課后練習閱讀時,運用知識遷移實現自主學習;最后,把這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延及各門學科乃至日常生活。自主學習不僅能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而且能使學生養(yǎng)成終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受益匪淺。
二、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法的具體舉措
(一)給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
學語文,就是要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而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來獨立地閱讀。多讀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千百年來行之有效。只有學生多讀,自己親身體驗其中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當我們學習文言文《陳情表》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補充背景知識,然后讓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去朗讀文章,體味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當學生讀出作者面對“自古忠孝難兩全”的抉擇時,讓他們帶著問題再次朗讀,作者最后是選擇養(yǎng)育之恩的祖母,還是知遇之恩的帝王?當學生多讀,融入課文的情境中,加上教師的點撥,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不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課后也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教育部2017年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币虼?,教師要對學生課外讀物的選擇加以指導,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到自主閱讀的世界中去。對于那些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基礎加以引導,或推薦他們看《一本好書》等相關的綜藝節(jié)目,讓他們形成閱讀的習慣,逐步進行自主閱讀;對于喜歡讀書的學生,教師可以把同類書目推薦給學生,讓他們進行群文閱讀。
(二)教師的講解吸引學生自主思考
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趣味性。教師講解一篇課文時,自己應該鉆研課本,體味文中的情感,然后運用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激起學生的情感,以獲得思想上的共鳴。比如在學習毛澤東的現代詩《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欣賞文章,然后用圖片來展示文章中的畫面,并在圖片激起興趣的基礎下自主學習并體味作者的豪情壯志。
2.實踐性。如在學習《詩經》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時,不要直接告訴學生“依依”的含義,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工具書查找它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個句子去判斷這個詞語的含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熟知教材,繪聲繪色地講解課文內容,而且也要把焦點投放到學生身上,培養(yǎng)他們善于動手的習慣,這樣學生才能更快地獨立思考、獨立學習。
3.鼓勵性。在課堂講解的時候,教師拋出一個問題,需要學生舉起小手回答問題時,教室往往鴉雀無聲,學生默不吭聲,頭也不敢抬起,教師就應該鼓勵他們踴躍地站起來。當學生越來越積極地回答問題時,教師已經把學生帶到課堂的情境中去了。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回答得好,教師不要吝嗇自己贊賞的言辭,學生受到表揚后,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回答問題;當學生回答得不好時,教師要加以引導,給予鼓勵,當學生感受到教師注視的目光后,會信心倍增,繼而獨立地學習。
(三)練習促使學生主動遷移
葉圣陶在《如果我當教師》的文章中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蔽覀冋n堂上學習的一篇篇課文,進行的一個個閱讀教學都只是例子,學生要憑借在閱讀課上所學到的技能和方法,去獨立地應對考試。
在遇到字詞問題時,學生首先要判斷是否認識這個字詞。如果認識,就要憑借日常積累想想有幾種意思,哪個意思適合這個字詞在句中和在文中的含義;如果不認識,就要找到這個字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來思考它在文章中的意義,特別要學會在閱讀中發(fā)現有效信息,對其進行精準解釋。
在分析文章思想情感時,學生首先應該利用課堂學習課文的方法先通讀全文,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大致知道是喜悅還是憂傷,是父子情深還是朋友之情;然后再從文章中相關字眼來證實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或通過環(huán)境或通過時間線索;最后用簡練的語言對文章中的情感加以概括,并說明自己的緣由。
在回答開放性題目時,教師要發(fā)展學生思維,讓他們各抒己見。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新課程改革下,開放性的題目如雨后春筍,教師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自由發(fā)揮。在考試時,學生遇到開放性題目時,可以利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方法和積累的知識去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與學生生活實踐自主融合
學生是整個學習活動中最主要、最為活躍的參與者,教師不僅要在課前給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課上吸引學生自主思考,課后讓學生練習主動遷移,而且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的語文資源,努力挖掘學生自身潛在的資源,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融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徐林祥在《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中提到:“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社會生活積累就是最豐富、最有活力的課程資源。”課堂上最為豐富、有活力和有趣的資源的來源是學生,教師把學生自身的經歷作為閱讀教學的激發(fā)點,把學生的社會積累作為自主學習的突破點,在與學生生活密切融合的情境下實施閱讀教學,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學習《雨巷》這篇課文時,戴望舒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煙雨朦朧的江南畫卷,畫卷中有一個撐著油紙傘走在江南小巷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本文的題目,看到“雨”時學生們自然會想到傘,而文中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對于油紙傘,要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油紙傘,或者其他媒體上有沒有看過,油紙傘和平常的傘有什么不同,看到油紙傘有什么感覺;其次,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或其他媒體上見過的江南小巷,讓學生想象在江南小巷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和你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撐傘的畫面有何不同;最后,這個姑娘,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印象中的丁香,或者教師多媒體展示丁香及其花語,至此,一個完美的畫面完整地展示到學生的面前。學生結合自身下雨時看到撐傘的畫面與文章中描繪的畫面相比較,是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文本相碰撞的結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經驗,既開發(fā)了學生自身潛在的資源,促進其對文本的理解,也找到了學習與生活的連接點,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葉圣陶.葉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 ? 版社,1992.
[3]徐林祥.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韓錦錦.高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教學模式研究-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D].文教資料,2012(12).
[5]劉旭新.語文閱讀和教學中如何進行自主學習[J].學語文,2007(1).
作者簡介:陳菲,女,1995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