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王海福
摘?要:分析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板書現(xiàn)狀,闡述思維導圖的概念,將傳統(tǒng)板書與思維導圖輔助板書設計進行比較。思維導圖輔助小學語文板書設計的優(yōu)勢在于主干發(fā)散,思維可視化;學生參與,內容具有生成性;圖文結合,富有藝術性。運用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來進行小學語文板書設計,以具體教學案例為主,提出思維導圖在板書設計中的具體操作流程,充分展現(xiàn)思維導圖的教學功能。
關鍵詞:思維導圖;板書設計;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4-0074-03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是實現(xiàn)師生之間彼此溝通的橋梁,板書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板書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僅體現(xiàn)著教師“教”的過程,同時也體現(xiàn)著學生“學”的過程。教師進行板書設計時應遵循計劃性原則、規(guī)范性原則、完整性原則、針對性原則、藝術性原則。板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重視板書設計。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板書現(xiàn)狀
筆者采取課堂觀察法調查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板書現(xiàn)狀,觀察對象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K市2所小學的部分語文教師,總共隨機觀察了20節(jié)常態(tài)課,并對這些課堂中的板書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結果(見下表)。??通過課堂觀察和統(tǒng)計得知,K市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板書并不完整且缺乏巧妙的設計。劉舒生在《教學法大全》中提到:“學生通過兩個渠道接收信息,分別是視、聽,從視覺獲取知識的記憶時間要比從聽覺獲取知識的時間長幾倍。板書更方便學生鞏固學習的內容,因此,它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盵1]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板書的重要性,板書并沒有做到重點突出、形式優(yōu)美、高度概括課文內容。
二、思維導圖簡介
思維導圖(Mind Map)是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的東尼·博贊(Tony Buzen)提出的。思維導圖是基于放射性思維提出的,它由中心主題向外拓展發(fā)散,由關鍵詞、圖像、符號、線條和各種顏色構成[2]。思維導圖被稱為21世紀全球革命性思維工具,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成效顯著。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以線性思維為主,一般是單向、直線的思維方式,而非線性的思維則是網(wǎng)狀、多向度、無邊緣的,有助于靈活的記憶和閱讀??梢暬褪菍θ藗兊乃季S過程和思考結果進行可視化。
思維導圖包括以下理論基礎。第一,雙重編碼理論。雙重編碼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一個信息同時以視覺形式與言語形式的方式呈現(xiàn),將有助于提高記憶效果。思維導圖在知識加工整理的基礎之上,用圖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種形式既有助于加強對語言的理解,又減少了語言認知負荷,提高了識記效果。第二,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創(chuàng)建思維導圖的過程實質則是學習者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其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重視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互助。第三,有意義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和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否則,只是機械學習。借助思維導圖,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知識間內在的實質性的聯(lián)系,促進新舊知識的有效整合,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三、思維導圖輔助板書設計的優(yōu)勢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不重視板書設計,大部分的板書設計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性。運用思維導圖對板書設計進行優(yōu)化,可以為教師的板書設計開創(chuàng)新的形式和思路[3]。思維導圖強調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倡將頭腦中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逐步促進思考的深入和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下面,筆者將對思維導圖輔助板書設計和傳統(tǒng)板書設計進行對比,闡述運用思維導圖來輔助小學語文板書設計的優(yōu)勢。
(一)傳統(tǒng)板書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雷雨》為例,一般提綱式板書展示如下:
1.形式單調,缺乏創(chuàng)新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往往就會忽視對板書進行精心的設計。學生在課堂上只會將教師的板書記錄下來,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注意到教師的板書。學生并沒有參與到板書設計的過程之中,所以傳統(tǒng)板書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和總結課文內容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傳統(tǒng)板書主要是以黑板為教學的主要媒體,以白色的粉筆書寫為主,很難從視覺上對學生產(chǎn)生刺激,反而會使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傳統(tǒng)板書的形式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
2.思維局限,難以生成
傳統(tǒng)板書以線性排列為主,線性思維的特點是單向的、直線的。學生長期接受這種線性排列的板書,思維就會固化,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在傳統(tǒng)板書的過程之中,以教師書寫板書為主,并沒有學生的參與。整個板書是教師對自己思維的整理,呈現(xiàn)的是教師通過對課文理解之后總結出來的成果。然而,這個過程缺少了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逐步整理文章內容的步驟,學生從始至終都沒有加入到板書設計的過程中來。所以,傳統(tǒng)板書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并沒有生成性,多數(shù)為教師的預設。通過課堂觀察也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的板書設計都十分相似,甚至有的教師在講同一篇課文時用的是一樣的板書。很少會有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流程,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設計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難免會流于形式,可能只是一個擺設,并沒有發(fā)揮出板書的作用,學生的思維也沒有發(fā)散,板書也不能夠幫助學生更靈活地記憶和閱讀。
(二)思維導圖輔助板書設計的優(yōu)勢
針對傳統(tǒng)板書設計的不足,需要利用思維導圖輔助板書設計的優(yōu)勢來加以彌補。下圖是用思維導圖來輔助的板書設計:
1.主干發(fā)散,思維可視化
思維導圖是對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進行可視化。通過思維導圖來呈現(xiàn)板書,條理更加清楚,對于學生的思維內容、過程和結果都有呈現(xiàn)。例如,本節(jié)課通過思維導圖來輔助板書設計,中心主題非常突出,就是“雷雨”,在主題詞下面就形成了三個分支,分別是雷雨前、中、后三個主干,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并且三個主分支下又各自有不同的景物變化。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完成自己的思維導圖,并且提倡學生發(fā)散思維,在三個分支下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以及對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補充,可以用文字的方式,也可以用圖畫的方式等等。在雷雨后的分支下,除了課文中列舉的“太陽”“彩虹”“蟬叫”等等,還可以引導學生能夠繼續(xù)在下面補充,“池塘的水滿了”“空氣很清爽”“鳥兒叫”等等。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補充或者修改,每個學生記錄和呈現(xiàn)出來的必然是不同的內容,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繪制思維導圖,展現(xiàn)自己的思維。也可以運用圖畫,顏色和曲線,最終將自己的思維導圖完善至美觀。
2.學生參與,內容具有生成性
思維導圖最關鍵的是要自己來繪制,不同的人繪制出來的思維導圖是不同的。盡管每個人的思維導圖中心的主題詞是相同的,但是每個人都會繪制出屬于自己的“頭腦風暴”。思維導圖展示的結果是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它的繪制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和邏輯,而不是單純地記錄教師的思維結果。運用思維導圖來設計板書的作用,是通過學生的個體思考進行提煉、動手操作,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在整個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當中,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記憶、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等多方面的功能。
3.圖文結合,富有藝術性
板書的作用主要就是深化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其中調動的主要是學生的視覺功能。整潔、合理、美觀的板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本節(jié)課《雷雨》的板書設計,分別從三個分支進行繪制,每一個分支都是由不同的顏色的線條繪制的,這樣學生看起來就一目了然。并且在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在多媒體中也可以配合圖片的展示,學生在手繪的過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手繪圖畫。通過學生的繪畫,也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在設計板書內容時,一方面體現(xiàn)出課文的內容和重難點,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主旨,另一方面在板書中有意設計的構圖和布局也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訓練和藝術的熏陶。
四、思維導圖在板書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一)教師運用思維導圖輔助板書設計
小學階段的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是有限的,而無意注意的時間比較長,要使學生在課堂中對學習內容一直保持興趣,就要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學生釋放自己的想法,畫出腦中的圖形,讓孩子在無意注意中一邊調整節(jié)奏,一邊又重新獲得有意注意,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進行板書設計的時候,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作為輔助設計工具。必要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板書的內容,設計思維導圖式板書,幫助理清思路,引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對于一種新型的板書設計,教師的課堂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的示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教師示范如何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剛開始接觸思維導圖,學生對思維導圖的概念和制作方法都很陌生,教師要注意在教學實踐前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例如,思維導圖的簡介、類型,思維導圖的繪制要求、方法,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增加思維導圖的分支,給學生展示比較有代表性的成品等等。第二階段是在課堂板書中運用思維導圖。首先,教師在教學時,把提前設計過的板書以生動的思維導圖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下來,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支架式的思維導圖,教師提供思維導圖的一級分支或者各個主分支,由學生繼續(xù)向下補充擴展。
對于剛接觸不久的學生,教師要為其提供支架,不至于使學生不知如何下手。學生練習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師便不再向學生提供制作思維導圖的任何提示,由學生根據(jù)自己對相關內容的掌握和理解,自由創(chuàng)作。但是,學生在應用時會存在語言不夠精煉、內容缺乏前后聯(lián)系、知識點遺漏等問題,教師要在板書設計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給學生一個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從而為語文課創(chuàng)設一個思維導圖情境。
(二)學生參與板書設計
學生參與的板書設計過程中,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制作,并且總結修改后在黑板或者多媒體上呈現(xiàn)出來。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荷葉圓圓》為例,闡述學生參與板書設計的具體教學過程。
1.通讀全文,提煉課文主題
學生參與板書設計之前,需要掌握所學課文的大體內容,才能準確地提煉出主題。不僅鍛煉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概括課文能力的發(fā)展。在通讀整篇課文之后,學生基本上就可以提煉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就是本節(jié)課的課題——荷葉圓圓。根據(jù)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學生需要將提煉出來的中心主題繪制到思維導圖最中心的位置。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對于繪畫和色彩更加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或者課文內容畫出來。如下圖所示,教師引導學生將主題的文字及圖畫在思維導圖的中心位置繪制出來。
2.多方合作,展示初步成果
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在中心主題確定之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初步的繪制方案,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之后確定主分支的內容。通過合作,同學們將自己的思維和想法繪制出來,并且向不同的小組進行展示,同時說明自己繪制的思路。如下圖所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將課文四部分的內容繪制出來。通過圖畫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導圖更加生動具體,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理解記憶課文內容。
3.修改補充,呈現(xiàn)完整導圖
在各個小組展示完畢之后,通過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將自己的內容補充完善。在這里,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文上的內容,思維導圖展示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聯(lián)想到的內容繪制到自己的思維導圖之中。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是豐富多彩的。在思維碰撞之中,學生的課堂生成會使教師不斷地發(fā)現(xiàn)驚喜,學生的想法標新立異。學生完善自己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展現(xiàn)自己生活實踐和日常觀察經(jīng)驗的過程。例如在本節(jié)課中,課文內容只提到了四個部分:“小水珠—搖籃”“小蜻蜓—機場”“小青蛙—歌臺”“小魚兒—涼傘”。如下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想象,荷葉圓圓還是小蜜蜂的裙子等等。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不僅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師在板書設計時抓住重點內容,還有助于教師擺脫線性設計思路的局限。同時,思維導圖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記憶力。在教學實踐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使用思維導圖來輔助板書設計,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邏輯性和創(chuàng)新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舒生.教學法大全[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1.
[2]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張敏華.思維導圖與小學語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