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信百歡 張思華
摘要:本文將以貴州省松桃地區(qū)的傳統(tǒng)土布為研究對象,在對松桃土布的面料質地、色彩、圖案、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后,結合當前松桃地區(qū)旅游商品市場現狀,探討松桃土布元素現代設計的可能性,為傳統(tǒng)松桃土布尋找現代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松桃土布 旅游商品 元素應用
傳統(tǒng)手工藝現代機械化生產的現狀,保留傳統(tǒng)精髓并將其與現代產品結合是當前的趨勢。松桃苗族自治縣境內的苗族世代相傳土布紡織技藝制成的松桃土布兼具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適合與現代產品結合。
一、松桃土布元素分析
(一)面料質地
天然棉花是松桃土布的原材料,人們對棉花進行處理、紡織而成的布匹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純色土布,適用于刺繡底布,有一定的光澤度,拉伸性能好;一種是格子土布,需要先對有些棉線進行染色處理,樣式較多。
(二)色彩
色彩是苗族婦女制作土布時第一個考慮的因素,純色土布主要是黑色,當彩色的絲線點綴在黑色的土布上時,更加能突出刺繡的色彩。格子土布以白色與其他顏色交替出現為主,整體淡色雅致,更加能夠襯托出銀飾或者刺繡等裝飾品。
(三)紋樣
幾何紋是松桃土布的主要紋樣。以五根棉線為一個單元,有順序地排列白線和彩色線,在織布時,依照布線的規(guī)律,以相同的布線為緯線進行穿插,制成的布匹紋樣就會呈現方格狀。整個布匹紋樣均衡,疏密相同,呈現一種有序的幾何美感。
(四)文化內涵
手工制作的松桃土布再現了男耕女織的田園式生活,在傳統(tǒng)習俗中,土布還是展現苗族女性心靈手巧的窗口。自己織就的松桃土布象征著苗族人民的勤勞,同時也是對歷史的一個回顧。
二、松桃旅游商品設計
近年來,松桃政府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目前松桃旅游商品市場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結合當地手工藝,開發(fā)更多具有松桃特色的旅游商品是當前市場的需求。
(一)旅游商品的種類
目前在松桃旅游商品銷售市場上主要有本地和外來兩種產品。其中,本地產品以社飯、牛干巴、松桃苗繡為主;布藝類的產品形式則以錢包、手機袋、包等為主。
(二)存在的問題
1.種類不足。目前松桃地區(qū)本地旅游紀念品以自然資源為主,種類不豐富,利用人文資源進行開發(fā)的產品不多。
2.包裝不合理。很多旅游商品仍然以老包裝為主。
3.品牌意識不強。政府從2013年以來,扶持了部分本地品牌,例如松桃雅意土布,也逐漸被宣傳出去,但宣傳力度不夠,外地游客依然很少知道此類品牌。
4.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對于外地游客而言,黔東南苗族和松桃苗族的不同他們無法正確區(qū)分,也無法識別不同地區(qū)的同類型旅游商品。市場中混雜的外來旅游商品混淆了旅游者對本地文化的認知。
三、松桃土布元素在旅游商品中的應用
將傳統(tǒng)手工藝元素與旅游商品結合,有利于促進旅游商品品質的提高。作為一種軟性材料,松桃土布適宜于進行造型,可以利用它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色彩、紋樣,結合其他旅游商品共同開發(fā)。
(一)松桃土布元素在包裝上的應用
包裝設計可以作為松桃土布元素應用的一個方向。
(二)松桃土布旅游商品的開發(fā)
1.布藝旅游商品的開發(fā)。布藝制品因其柔軟性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可以利用苗族神話故事開發(fā)松桃土布布藝產品,例如民族人偶,還可以結合織花帶等技藝,再次處理原本土布中的傳統(tǒng)紋樣,開發(fā)相應的土布首飾。
2.土布日用旅游商品的開發(fā)。可以制作松桃土布錢包、手機袋等小型日用品,布料本身的伸縮柔軟特性使得攜帶方便,而土布蘊含的文化內涵則提高了這些產品的文化檔次。
3.土布服飾商品的開發(fā)。傳統(tǒng)松桃土布主要是制作服飾,但是苗族的盛裝服飾極其隆重需要改良。改良苗服以現代服裝為基礎,利用松桃土布在衣襟、紐扣、袖口處進行點綴,形成現代和傳統(tǒng)的碰撞。
開發(fā)新型旅游商品,保持松桃土布元素精髓,推進松桃旅游商品市場的發(fā)展,既開拓了松桃旅游商品的發(fā)展空間,又促進了松桃土布的延續(xù)發(fā)展。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松桃土布元素與旅游商品結合,再次進入消費者的視野,達到傳播民族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莫珍珍.江南民間手工土布在現代布藝品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大眾文藝,2015(16).
[2]任敏.南通民間土布藝術的歷史與文化內涵[J].服裝學報,2016(04).
[3]潘偉偉.江南土布的時尚創(chuàng)意研究[J].中國藝術,2017(06).
[4]沈加芹.傳統(tǒng)元素在現代家居布藝設計中的美學構成[J].藝術評論,2012(04).
[5]易中華.民族文化在包裝設計中的傳承[J].包裝工程,2006(08).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2014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培育項目“貴州松桃苗族土布旅游商品開發(fā)”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410665020)。
(作者簡介:覃信百歡,女,銅仁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張思華,女,碩士研究生,銅仁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