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文化領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群藝館、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文化館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和障礙,尋找到解決的路徑是推動公共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將以文化館培訓為研究案例,在介紹文化館培訓的意義基礎上對于所面臨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經過對文化館和培訓機構的參考以及對寧波全民藝術普及的借鑒后,結合自身實際,闡明適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的好處,明確需要把握的問題,從而回應公眾文化需求,加強公共文化建設。
關鍵詞:公共文化 社會力量 文化館 培訓
群藝館、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yè)機構,用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不斷豐富廣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各級群藝館、文化館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機構之一。國家對于群眾文化事業(y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泵篮蒙钚枰幕瘉碜甜B(yǎng),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給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就要在公共文化領域中適當引導社會力量。
一、文化館培訓的意義
全民藝術普及是各級群藝館、文化館在現(xiàn)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要職能之一。它能夠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層次日益提升的現(xiàn)狀,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很有必要。
文藝培訓是全民藝術普及中重要的工作。文化館要通過各層次、多種多樣的培訓,提升文化服務的內涵,傳遞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使人民群眾的個人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得到激發(fā),對公共文化的熱情得到釋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何進行全民藝術普及,如何將文化館建設成為符合大眾需求的、與時俱進的文藝培訓陣地,群眾文化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和追尋。
二、文化館培訓的現(xiàn)狀
文化館普及性文化藝術培訓的方式主要是面向社會開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利用文化館的設施和專業(yè)文藝人才的優(yōu)勢,面向社會公眾開設普及性的文化藝術培訓項目。
現(xiàn)在文化館很多還是靠自己的思路和模式運行,館里由于人員、經費等方面限制,造成工作層面不寬,公眾認知程度低,沒有符合公眾需要的優(yōu)質化服務,其提供的大多是傳統(tǒng)、基本類型的公共服務。相對于文化館的培訓沒有占到主流的情況,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一樣在各地開展普及的少兒培訓、成人培訓具有很大的競爭力。文化館僅憑免費、公益性來吸引公眾參與,恐怕難以為繼,而且有不少較大城市的人有這種刻板印象:他們覺得免費就是基本化服務,難以代表高水平,由于質量低,影響了積極參與的熱情。
現(xiàn)在的群藝館、文化館在培訓工作當中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思維老舊。大家還是死抱著廣場舞、聲樂、鋼琴、攝影、國畫、書法不放。這些培訓擁有館辦優(yōu)勢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必要性,但主要傾向于少年兒童和老人群體,不能夠吸引中青年,培訓空間趨于飽和,跟不上時代潮流。
(二)人才和資金缺乏。群眾真正需要的一些培訓,依靠群藝館、文化館的干部和現(xiàn)有的資金狀況是很難完成的。據調查,當今社會,烘焙、插花、瑜伽、茶道、香道、非遺制作等文藝氣息十足的課程更受公眾歡迎。而館里目前并沒有如此有新意、接地氣的培訓計劃,滿足不了當前社會需求。
(三)受制度制約,難以調動館內教師的積極性。文化館不可避免地會受財務、事業(yè)單位管理辦法等制度的制約,館內業(yè)務干部由于不可領取授課費或授課費用過低,嚴重影響了授課積極性。而外聘教師由于沒有相關制度的制約,又容易導致授課敷衍了事。
三、在文化館文藝培訓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好處
需求決定存在。應該適當允許社會機構參與到文化館的培訓當中來,有這樣幾點好處。
(一)能夠提供優(yōu)質服務。社會化培訓,涉及最根本的是商業(yè)利益?!吧虡I(yè)利益”這個詞也許公共文化人聽著比較刺耳,但是實際上,對于任何一項產業(yè)來說,追求商業(yè)利益是無可厚非的。同樣,追求商業(yè)利益意味著需要拿出最好的服務提供給自己的目標人群和客戶人群,這種最好的服務如果去掉商業(yè)味道的話,恐怕它的旺盛生命力難以維系。
筆者曾經觀察過文化館同時開設的兩個培訓班,一個是某培訓機構的少兒舞蹈班,一個是文化館的老年攝影班,通過分別訪談老師和學生,可以看出兩種形式的差異。
1.對培訓班滿意度的訪談
(1)訪談培訓機構少兒舞蹈班學生家長
家長表示挺滿意。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適合小孩子參加培訓,不耽誤孩子上課,也方便家長接送。老師很熱情,對小孩子有鼓勵,針對每個小孩子的身體條件和出現(xiàn)的問題有一對一輔導。老師建立了家長群,在群里老師與家長和孩子都有互動,指導和督促孩子課下的學習。老師上傳視頻到群里,方便孩子課下復習,把教學延伸到了課外。
(2)訪談文化館老年攝影班學員
學員表示還可以。中午、下午的時間適合老年人參加培訓,符合老年人的生活規(guī)律。老師講得挺認真的,但是還不夠詳細,課程時間短。授課內容比較基礎,有些更深奧的攝影手法和技術沒有涉及。老師不會做課后的輔導,主要是依靠課上講解,課后學員的練習情況和問題不能及時追蹤和輔導。
2.對授課老師的訪談
(1)訪談培訓機構少兒舞蹈班任課老師
任課老師表示,他們對公開課比較重視。嚴格考核制度,以學生留存率為指標,他們從課程開始,就要多從孩子和家長方面考慮,提升教學質量和針對性。目的是讓孩子真正學到東西,只有孩子留在培訓機構,才能有利于自己收入的提高。
(2)訪談文化館老年攝影班任課老師
任課老師表示,他是挺喜歡培訓授課的,但是因為平常在文化館的工作很忙,所以上課需要擠時間,這就影響了自己的授課效果。培訓班授課對自己來說是個考驗,做課后輔導的精力更是有心無力。
(二)能夠實現(xiàn)文化普及
目前比較成熟的、就全國來說比較好的就是寧波市群藝館提出的“一人一藝”策略的普及。單純從藝術培訓普及的角度來說,只靠文化館等相關體系部門為寧波市現(xiàn)有約八九百萬人口服務是很難完成的。當引入了大量的社會機構來協(xié)助后,就充分發(fā)揮了社會的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資源優(yōu)勢。文化館負責編制“一人一藝”全民藝術普及年度采購目錄,根據不同區(qū)域、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群眾對藝術普及的基本需求,結合政府財力,吸引社會力量分類提供藝術普及服務。結合“寧波公共文化云”平臺建設,搭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平臺,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推動“一人一藝”的普及。
在公共文化領域中引入社會力量,不僅能帶來新領域的優(yōu)質服務,還能產生“鲇魚效應”,激發(fā)文化館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時代要求和大眾需求的課程和活動。社會力量的參與,拓寬了公共文化視野,推動文化館試驗性的發(fā)展,形成多元化、優(yōu)質化的群文陣地,將文化館建設成為具有時代感、藝術感、受群眾歡迎的藝術中心,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吸引更多的受眾和群體參與到公共文化領域,成為文藝培訓乃至群眾文化活動的踐行者、受益者和傳播者。
四、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文藝培訓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社會化參與的過程中,我們覺得應該進行嘗試和鼓勵,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以文化館為主,社會力量為輔。文化館不能失去主導權和話語權。不是說增加了這些社會力量帶來的培訓就掩蓋了文化館相關培訓所起到的作用,而是在發(fā)揮文化館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激發(fā)文化館文藝培訓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在處理與社會機構的關系時,文化館不能過度依賴社會資源而止步不前,社會力量的加入不能限制館辦工作的發(fā)展。文化館要堅持主體地位,適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并加以指導,形成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的群文工作局面。
(二)充分合作,理解社會機構的商業(yè)訴求。群藝館是由國家撥款扶持的公益性文化機構。要想在社會上求得一席之地,需要追求商業(yè)利益,自然就要收費。機構依靠社會化購買服務是不能夠立足的,還是要有自主的經營手段。因此應當允許在高端服務上進行收費,要在合作中充分理解商業(yè)上的追求。
(三)通過資源置換、購買,達成雙方的滿意,合作的多方共贏。資源置換具體是指,館里供給使用教室,社會機構供給師資力量等。以基礎性的免費公益課,換取未來的教室使用權,雙方置換。還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達成雙方的合作,這樣能夠帶來更豐富的課程內容、門類、質量和熱情。比如很多年輕化、小眾化、特色化的課程,要求格調高,市民認同收費也可以。很多文創(chuàng)商圈也有類似的課程,往往由于店面租金高,導致培訓價格高,或者宣傳不力、群眾不認可,而曲高和寡。其實很多年輕人有這方面的需求,例如增加技能或陶冶情操。文化館能對社會機構的招生有很大程度的幫助。普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正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魅力。
(四)加強監(jiān)控。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偏差,形成不斷的滿意度評估。要通過建立監(jiān)督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進行度量。要確保在合作過程中,實行的監(jiān)督制度或程序方法是完善的、符合群文工作特點的。文化館可以掌握社會機構的工作任務進展情況,監(jiān)督執(zhí)行效果。在必要時,文化館可以臨時更改或增減工作任務。對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工作效果的評價可以從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兩部分進行評估。直接效果主要指引進項目的實現(xiàn)效果,包括質量的提高、公眾滿意度的提高等;間接效果主要指文化館自身效率的提升,間接效果的實現(xiàn),會為以后更好的外包奠定基礎。
五、結語
酒香也怕巷子深。群眾文化不能束之高閣,吸引不了群眾參與,就發(fā)揮不出自身價值。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社會力量的參與,帶來了新思路、新知識、新人才,不僅使群眾接觸到了更多方面的文藝培訓,更能帶動文化館自有課程生源的涌入,盤活教室功能,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使文化館真正“活”起來。在政策支持和引領下,文化館與社會力量聯(lián)手,發(fā)揮巨大潛力,各取所長,擴大效能,使文化煥發(fā)內生動力,形成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在文化館工作中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堅持群眾文化工作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實現(xiàn)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真正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圖力古爾,男,本科,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文美術)(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