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輝 黃曉波
摘要:海門市第一實驗小學基于母體海門市實驗小學的“能仁教育”,提出了“新能仁教育”,在回溯中梳理了研究的脈絡,在思考中制定了研究路線,并開展了環(huán)境建設、教師發(fā)展、學生培塑、課堂建構、管理實踐等系統(tǒng)的行動研究。
關鍵詞:“新能仁教育”;校本研究;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B-0041-03
海門市第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本?!保┦且劳邪倌昝:iT市實驗小學(以下簡稱“老校”)創(chuàng)辦的新學校,它位于新城區(qū),于2016年9月正式招生。對于一所新校而言,能擁有一流的辦學品質并迅速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是家長和社會的共同期盼,也是學校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與其他新校不同,本校與老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屬于一個教育管理集團,老校為總校,本校為分校,往來甚密;本校的骨干教師大多來自老校,與老校教師經(jīng)受過相同的學校文化的熏陶,經(jīng)常進行密切的教育教學研討;本校教育管理者也來自老校,教育理念與老校一脈相承。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試圖從老校的歷史中找尋適合本校發(fā)展的文化因子,并遷移、凝練成為本校的核心理念。
一、回溯:尋找源頭,梳理研究脈絡
老校的前身為1906年創(chuàng)辦的“能仁學堂”。“能”是指有知識有能力,“仁”是指有仁愛之心,“能”“仁”是理想人格的兩大屬性。百年來,實小人在“能仁”二字的指引下,形成了“求實”的校風,“嚴謹、創(chuàng)新”的教風,“廣積、多思、好問、善用”的學風,“能追無盡景”的學校精神?!澳苋手逻h”是老校的核心價值觀,“能”“仁”一體,已經(jīng)成為老校師生共同的目標追求和行為方式。
作為新校,我們將“能仁”教育哲學的精華作為“根”抓緊抓牢,不斷從中汲取養(yǎng)料。同時,我們也在創(chuàng)新,打造屬于本校的“新能仁教育”品牌。何為“新能仁”?我們在回溯中思考,找到了校本化的理解:“新能仁教育”是一種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承在于指向“能仁教育”品牌的繼續(xù)光大,創(chuàng)新在于本校教育內涵、學校特質的生發(fā)?!靶履苋式逃庇凶约盒聝群靶履堋卑ā盎蹌印⒒弁?、慧思、慧伴”,“新仁”包括“樂群、樂助、樂諒、樂擔”。“新能仁教育”積累新的辦學經(jīng)驗,促進本校師生成為新時代的“新教師”“新學生”,實現(xiàn)全面而和諧的新發(fā)展?!靶履苋式逃边€是對自我新的提醒:“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守正而出新”,回歸教育的本原,不急不躁,踏實前行。
作為一種校本教育哲學,“新能仁教育”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吨袊鴮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新能仁”是關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校本化表述:“仁”意指“必備品格”,“能”體現(xiàn)“關鍵能力”?!澳堋薄叭省笔钱斚陆逃鶓囵B(yǎng)的學生素質,也是教育所應追求的品質。
有了對“新能仁教育”內涵的解讀,研究的脈絡逐漸清晰。本校緊緊圍繞三個問題展開研究,即:“新能仁教育”可以從哪里起步?“新能仁教育”具體如何開展?“新能仁教育”的發(fā)展應通往何方?
二、思考:確定目標,確定研究路線
1.“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標
“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標主要包括:提煉“新能仁教育”的核心理念,讓其深入人心,成為學校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促進學習與生活于學校的每一個人全面發(fā)展;建立和完善“新能仁教育”的基本框架,建構以“新能仁”為核心的校本課程,探索“新能仁課堂”特質,促進教學的深度變革;推動學?!靶履苋省蔽幕纳疃冉?,彰顯學校特色,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優(yōu)秀學校文化遷移的規(guī)律,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提供路徑。
2.“新能仁教育”研究的路線
“新能仁教育”研究關注學校文化的傳承、遷移、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首先,對老?!澳苋饰幕钡木A進行學習和提煉,特別是聚焦相關的歷史文獻、理論成果、實踐案例等。提煉的“新能仁文化”要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高度吻合,要與“立德樹人”的目標保持一致,是兩者“落地生根”式的校本表達。其次,把文化建設和教育行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校文化從表層走向深層?!靶履苋式逃毖芯繌娀瘜W校師生“能仁”人格培塑,著力“果仁課程”建設,探索“新能仁課堂”變革行動。最后,在“新能仁教育”案例研究中不斷總結研究的經(jīng)驗,調整研究的步伐,提升研究的實效。
3.“新能仁教育”研究的原則
一是傳承性。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是值得被發(fā)揚光大的,“新能仁教育”是在“能仁教育”的根基上生發(fā)出來的,是原有經(jīng)驗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它不需推翻原有的成熟經(jīng)驗,只需面對新學校、新教師、新學生做一些新改變。
二是人文性?!靶履苋式逃钡奶岢鍪箤W校教育回歸兒童立場,回歸人本身。它既重視提高人的能力,更關注培養(yǎng)人的品性;強調“仁”為主,“能”為輔,“仁”和“能”就像事物的正反兩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是校本性。“新能仁教育”的實踐研究需全體師生共同設計、共同推進,從而將“新能仁”內化為全體師生認同的共同價值取向,從而全面提升學校育人質量,改善師生生存狀態(tài),促進學校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打造學校品牌。
三、實踐:構筑理想,開展行動研究
1.“新能仁環(huán)境”建設行動研究
本校不僅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更以“能仁”為核心要素,建設具有鮮明校本特色的環(huán)境文化,讓學校的每一處環(huán)境,都蘊藏“新能仁教育”的因子,傳遞“新能仁教育”的意蘊,表達“新能仁教育”的精神和理念,行“不言之教”。以“能”“仁”二字互嵌而成的?;赵趯W校中心位置矗立,學校核心理念“能行近仁”在能仁小廣場彰顯,以“果香園”“牧歌園”“節(jié)氣園”“童話園”“趣玩園”構成的休閑娛樂環(huán)境適意且充滿童趣,由“能仁明星秀”“學科文化墻”“科技歷史廊”“藝術鑒賞區(qū)”構成的學校廊文化內容豐富;面向中庭的墻面(一樓到四樓)以樹為主題,分別展現(xiàn)“果仁”發(fā)芽生長后的根、莖、葉、果,配合底樓的文明習慣評比欄,象征學生的“品行”不斷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2.“新能仁教師”發(fā)展行動研究
“新能仁教育”對教師的“能”與“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要善于啟智,真心育德,更要學會將二者融為一體,在實踐中感悟“新能仁文化”的價值。面對本校青年教師居多(全校教師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現(xiàn)狀,我們將30周歲以下的教師集中在一起,成立種子教師成長營,定期進行培訓。案例賞析、寫作指導、教學設計、基本功訓練、對話藝術、課題研討……種子教師依靠這個平臺成長起來了,找到了精神家園。青年教師紛紛參加集團每月會課活動,部分工作三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參加海門市教育局組織的語文、數(shù)學、品德、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的基本功比賽均獲一等獎。短短兩年時間,已經(jīng)有多名青年教師成長為市教壇新秀。
3.“新能仁學生”培塑行動研究
學校以“十個學會”“主題探究”為載體,鍛煉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技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形成。以“果仁六藝”“小果仁在行動”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學會為自己負責、為他人負責、為社會負責,成為具有責任感的小公民。我們制訂了“新能仁學生”的標準——“知仁至真”:樂學、勤思、善積;“思仁至善”:自珍、樂擔、愛國;“弘仁至美”:運動、審美;“能仁至遠”:實踐、創(chuàng)新、視野。
4.“新能仁課堂”建構行動研究
我們深入研究“新能仁課堂”,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營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推進課堂教學變革,在實踐探索中打造活力課堂。通過即時教研、課堂過關、推門聽課、“每周一課”等措施促使“新能仁課堂”的理念成為每個教師的文化自覺。我們提出了“新能仁課堂”的教學要求——課堂要有一個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fā)興趣,投入學習;有一次探究活動:組織探究,展開過程,深入思考,親歷知識;有一次運用體驗:回歸生活,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再次出發(fā)。我們提出明確要求:每一個教師都必須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從“仁師”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課堂,努力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育結果都合乎“仁人”的要求,讓我們的課堂生活充滿“能”“仁”的魅力[2]。
5.“新能仁管理”實踐行動研究
我們把“新能仁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從師生的需求出發(fā),引導師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促進師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設立“校長信箱”,開展教師“任一天校長”、學生“當一天老師”、校長“做一天學生”活動,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斷聯(lián)系、彼此互動。在學生管理方面,建立“五好學生”評價體系,通過“文明”“智慧”“藝術”“運動”“實踐”五星評比,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在教師管理方面,評選“能仁管理者”“能仁教師”“能仁師徒”等,讓學校里的“能者”“仁者”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評選優(yōu)秀年級組、優(yōu)秀教研組、優(yōu)秀社團,讓優(yōu)秀的團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風采廊”“能仁好少年廊”“笑臉墻”等平臺宣傳榜樣,增添校園活力,激勵師生成長。我們心懷善意去理解教師、理解學生,開展“我與第一實小的故事”“感動第一實小”“我愛我家”等活動,不斷傳遞彼此間的真情。這樣的管理無論是目標還是過程都是“仁”的,都能激活師生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滿足師生的自尊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需要,讓師生體驗到成長的幸福與自由。
在“新能仁教育”研究之路上,我們清晰地感受到“能”“仁”對人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讓師生擁有不斷生長的道德和帶著走的能力”[3]成為我們共同的價值追求;成功將老校的“能仁教育”嫁接到了本校,找到了文化傳承的路徑,完善了“新能仁教育”研究的體系;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果仁文化”理念,站準、站穩(wěn)了“兒童教育”立場,打造了“新能仁教育”的名片。隨著學校生源的急速擴張,教師隊伍的逐步穩(wěn)定,學校管理的日漸成熟,“新能仁教育”研究將漸次鋪開,日益深入。“新能仁教育”研究,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陳東永,李紅鳴,郭子其.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學校課程實踐——成都樹德中學卓越人生課程體系的構建[C]//第五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論壇論文集,2015.
[2]陸平.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初探——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8(02):28-30.
[3]卞惠石.理想課堂的校本行動[J].教育,2017(1-2):114-124.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