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積芳
摘 要:試卷講評對高三學生的復習備考十分重要,教師的講評過程,就是對知識體系的重新梳理過程,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形成有更好的引領示范作用。如何才能讓地理試卷講評課更好的發(fā)揮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一個長期困擾高三教師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加強問題探究入手,就提升高三地理試卷講評的有效性,歸納總結作者近年來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問題探究;試卷講評;知識結構地理能力;答題思路;有效性
問題探究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在問題探究中,學生要運用發(fā)散思維,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運用自己的直覺和想象,大膽地去體驗、去推測,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去尋求任何一種可能的答案。探究讓學生有了一個真正的思考問題的過程。
從地理教學實踐來看,在試卷講評的教學中,不少教師總是先向學生介紹總體成績分布狀況,接著把試卷答案公布,讓學生自行糾錯,再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按照教師自己的思路向學生講解,這種講評方式教師引導不深,針對性不強,就題論題,缺乏拓展,沒有總結。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參與度不夠,自主性難以發(fā)揮,知識得不到鞏固,學科思維難以形成,解題方法沒有提升,課堂有效性差。
那么如何提升高三試卷講評的有效性呢?以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新課標I)的第36題[2]為例:
劍麻是一種熱帶經濟作物,劍麻纖維韌性強,耐海水腐蝕,是制作船用纜繩、汽車內襯、光纜襯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亞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劍麻生產國,被稱為“劍麻王國”。自1999年,中國某公司在坦桑尼亞的基洛薩(位置見圖5)附近投資興建劍麻農場,雇傭當地長期和臨時工超過1000人,預計2020年種植面積達3000公頃,年產劍麻纖維1萬噸。該公司還幫助當地修建學校、衛(wèi)生所等。
(1)根據劍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用途,說明我國國內劍麻纖維產需矛盾較大的原因。(8分)
(2)據圖指出與其他地區(qū)相比,中國公司在基洛薩附近興建劍麻農場的有利條件。(4分)
(3)說明劍麻收割后需要及時加工的原因。(4分)
(4)簡述當地從中國公司興建劍麻農場中獲得的利益。(6分)
試題圍繞著“劍麻”層層深入:從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分析,到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比較,再到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都是“農業(yè)”這個主干知識。
2019年高考文綜考試大綱仍然強調:地理學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筆者認為,在試卷講評中應該加強問題探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使之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解題能力得到提高,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加強問題探究,提升高三地理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性,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問題探究,引導學生不斷夯實地理主干知識,完善知識結構
2019年高考文綜考試大綱仍然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準確、全面地掌握地理主干知識,是實現這一要求的源泉。因此夯實主干知識,對學生準確、全面答題起決定作用。在地理學科的具體復習中,應該緊緊圍繞地理主干知識來復習。但是,隨著高考的臨近,學生回歸基礎、回歸主干知識的積極性日漸減弱,學生對翻閱課本已經厭倦,在老師的要求下,也只是走馬觀花地應付?,F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是以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來接納新知識,新知識為舊知識結構所吸收,舊知識結構又從中得到改造與發(fā)展。認知是一種活動,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能力。在高考沖刺階段,許多學生已經認識不到回歸基礎的重要性,而只是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盲目做各種模擬題上,做完后又缺乏歸納、總結,這種復習模式效益不高。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問題,進行橫向聯系,拓展知識,幫助學生以問題為線索,回歸課本,夯實主干知識,提高復習有效性。
教師在測試后應有指導的布置學生探究,課堂上展示、表達,再由教師的點評補充,讓學生再回到課本的基礎知識,檢討自己有哪些知識記憶不清,有哪些知識理解不透徹,哪些知識容易混淆,有哪些知識不會遷移運用……通過問題探究,使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加強問題探究,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技能
現在高考重視考查學生對各種地理圖表的解讀、分析和運用的能力,要求學生學會觀察。發(fā)現和分析各種地理事象,善于提取、加工、應用各種信息,能熟練使用、判讀、繪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地理圖表,確立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能對地理知識進行重組、整合,并能快速提取有效信息選擇最佳的答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地理信息進行多視野分析、歸納、評價并得出結論的綜合思維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必須在平時的練習和試卷的講評中強化訓練,加強問題的探究,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有效途徑。
針對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新課標I)的第36題。
第一步,通過審題提取有效信息;學生經過討論提取到的關鍵詞是:劍麻、襯料、基洛薩、農場。第二步,讀圖,先讀圖例,再讀主圖;該圖為區(qū)域示意圖,圖中有等高線、河流、港口與鐵路等地理事物,讀清它們在圖中的位置、走向和疏密等關系。第三步,讀要求作答的問題;每一小題都只有一問,卻是圍繞著“劍麻”層層深入。第四步,聯系所學內容,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第五步,組織規(guī)范、準確答題。
以上解題步驟由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教師給予相應引導。在解題過程中,提升了學生提取、加工和應用圖文信息的能力,很好的完成了對地理知識的遷移、重組與整合,快速、有效的選擇最佳的答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地理信息進行多視野分析、歸納、評價并得出結論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加強問題探究,引導學生總結答題思路和思維方法
因素分析類的問題,一般要先調用頭腦中已構建的思維模式,然后到材料問題和區(qū)域微觀圖中去找信息,分析是有利因素還是不利因素,是主導因素還是次要因素,最終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建立高質量的思維模式,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識,有利于樹立正確的答題觀念,有利于答題思路和視野更開闊。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新課標I)的第36(1)根據劍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用途,說明我國國內劍麻纖維產需矛盾較大的原因。
結合文字信息:“劍麻是一種熱帶經濟作物,劍麻纖維韌性強,耐海水腐蝕,是制作船用纜繩、汽車內襯、光纜襯料等的上乘材料?!睆奈覈鴼夂驐l件和劍麻用途兩方面分析,即可理出思路:我國熱帶地區(qū)范圍小且熱帶地區(qū)緯度較高,氣候差異大,劍麻產量小質量差;而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船舶制造,汽車等行業(yè)對劍麻需求不斷擴大,劍麻生產供不應求。
通過本題的探究,引導學生總結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分析:①氣候、②地形、③水源、④消費市場……下一步可以引導總結因素分析類題目的答題思路與方法,當然,還可以擴展其他類型題目。
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加強問題探究,就是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發(fā)現,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現”,尊重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整教學,使高考復習的最后階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地理部分.
[2]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新課標I)·地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