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整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有效的提問方式開展教學,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正確的提問方式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要想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更好地開展課堂提問,教師需要根據初中生的思維模式去設計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52-0044-02
引 言
隨著初中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逐漸成為初中語文教育的主流趨勢。一些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當前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能主動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找到原因,然后也能對照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或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于是,很多教師開始嘗試使用切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提問教學方式,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課堂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問題設計不合理、對學生回答指導不當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诖?,本文主要探討針對課堂提問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注重分層提問的設計模式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并沒有對所提的問題進行分層設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是不同的,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采取不一樣的提問模式,如可以采用分層提問教學法。這樣不僅能充分把握不同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還能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能進行自主思考[1]。
例如,在教學《故鄉(xiāng)》一文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通讀,通讀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內容有一個基本的把握。然后,教師再根據不同學生掌握的不同情況來設計一些多樣化的問題。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出發(fā):這篇文章主要描寫的人物有哪些?文章所描寫的故鄉(xiāng)和我們所想象的故鄉(xiāng)以及所生長的故鄉(xiāng)一樣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來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的?教師通過提出這三個問題,讓不同理解層次的學生來回答,能有效提升課堂的活躍度,使學生都能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
二、注重點撥式的提問方法
教師若能夠巧用點撥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結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采用點撥式的提問方法。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教師采用點撥式提問法,能幫助學生以一個高效率、高質量的狀態(tài)完成語文課程的學習。這種高效率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是盲目地思考,而是跟隨教師正確的教學方向和思路,通過教師的有效點撥和引導,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的點撥,其實是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挖掘整篇文章的主旨內涵,與此同時,幫助學生有序地、層層漸進地領悟和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點播式提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同學們,大家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有沒有細心地了解到,本文作者在描寫百草園的過程中,具體寫了多少種植物呢?”教師提出這個問題,能逐漸引導學生將閱讀的注意力集中到文中植物的種類上。這是一種有效的方向性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地去探索、尋找植物的種類,從而逐漸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三、專注課堂設計的教學角度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仍有不少教師會根據課文中的某一章節(jié)或者說某一個重要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或者對文章中的某個章節(jié)進行專題講解。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基本知識要點,但也會造成學生對文章缺乏整體性的理解,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主動參與問題的剖析和解答。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新鮮事物會產生較為強烈的好奇心。初中階段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培養(yǎng)時期,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提問時,應根據教材內容盡可能地多提出一些有趣的邏輯問題,讓學生能夠在發(fā)散思維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把文章中具有明顯語句特征的句子找出來。如文章中有一句“孔乙己大約的確已經死了”,“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作者將課文中的“大約”和“的確”兩個詞語混在一起使用,是否會對句子的理解造成矛盾呢?這時,學生會結合文章內容發(fā)散思維,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大約”表示作者的推測,不知孔乙己是否死了,可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他的死又是一種必然,所以用“的確”。這樣寫看似矛盾,實際上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表達了作者對其的批判之情。
四、注重提問設計的教學啟發(fā)
從本質上講,語文知識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又高于生活,比現實生活站的角度更高。初中語文在課堂提問模式上與其他學科應有所不同。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語言的獨特魅力,還要求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生活經驗去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學生能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使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悟到語文學習的內涵。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上,一定要精心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教學問題,進而使學生能夠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剖析問題、思考問題,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展開如下提問:“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背影》,明白了父愛的偉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認真地觀察過自己父母的背影呢?”學生們面面相覷,紛紛搖頭表示沒有。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啟發(fā)式的問題:“大家想一下,為什么作者最難忘的是父親當時的那個背影呢?”這個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同時還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父母的背影,從而更好地體會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和愛護,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結 語
總之,現階段我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尤其是當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實際需求。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多進行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chuàng)新研究,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寇宏偉.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研究[J].學周刊,2020(06):48.
作者簡介:朱繼兵(1968.9—),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