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娟
【摘 要】在教育部研制發(fā)行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了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為適應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核心素養(yǎng)視角之下,如何確保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如何確保初中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了解歷史,傳承歷史,弘揚中華文明。本文針對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這一論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睔v史文化的學習十分重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還可以傳承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國之所以成為四大古國之一,就是因為我們的文明一直傳承至今,不曾間斷。初中教學在九年義務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特點尤使初中歷史教學顯得極其重要。故本文從核心素養(yǎng)角度出發(fā),對“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這一論題展開初步探索。
一、領悟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性以及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性
近些年來,在教學領域及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成為一個點擊率很高的新詞。若說是新詞,又難免太過牽強,因為“核心素養(yǎng)”一詞出現在經合組織和歐盟理事會的研究報告中,經合組織正式啟動了“素養(yǎng)的界定”等研究項目。直至2003年才正式提出這一概念,這才在我國廣為流傳。核心即關鍵,核心素養(yǎng)即關鍵素養(yǎng),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全面素養(yǎng)。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很多種素養(yǎng)一起發(fā)展,以達到教學水平的最大化。
(二)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初中的歷史教材更加人性化,從理解和思維角度出發(fā),更加貼近學生本身的學習與生活。對于初中歷史教材中能與現實有聯(lián)系的知識,精心設計答題環(huán)節(jié),鞏固了書本上的歷史知識同時拓展了學生們的視野。歷史學科在現階段教育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的文明要繼續(xù)傳承,就必須讓新的青少年一代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及文明。課堂教學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能力、價值取向、情感態(tài)度以及思維能力都是教師著重要關注的部分。在任何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都不僅是為了獲得并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以及面對問題時的思維方式以及邏輯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中存在的局限性
歷史作為一門古老且現代的學科,其存在的意義不只是對歷史事件的記錄,更關鍵的是通過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及歷史的智慧,服務于現實生活。歷史有效課堂重點在于教師不僅僅要深入了解并熟練靈活運用教材,還要做到因材施教,但現如今很多教師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使得構建有效課堂處于被動的局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教師只有做到熟練掌握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研究一套駕馭課堂和學生的講課技巧,才會使得課堂氣氛生動鮮活,才能確保教學的有效性。顯然很多老師自身都不具備這方面的素養(yǎng)。簡單來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有提高和收獲。從源頭上看,要想打破這一局限性,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三、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人類社會歷史文明發(fā)展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的客觀分析、辯證思考與歸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內容進行客觀解讀、深度剖析,學生可以更加清晰準確掌握歷史的發(fā)展脈絡,養(yǎng)成科學的發(fā)展觀,從而進一步增強處理現實社會中所會遇到問題的能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把教材上的內容生硬地講一遍,這樣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也會降低,學生也就很難領悟到歷史事件在現代生活中的啟示意義。所以,教師要因材施教,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論證能力
歷史資料見證了歷史的發(fā)展、變遷,見證了朝代的興亡更替。它可以幫助我們直接了解歷史,還原當時歷史的面貌。書本上的知識是我們間接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我們只能從歷史學家的筆下對當時的歷史概況有一個大致的認知了解。比如說書法的演變過程,從最原始的甲骨文,到后來的白話文。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清代以前的學者根本不知道甲骨文到底是哪種文字,是怎么寫的,用什么筆畫構成的。直到考古學者在安陽小屯村發(fā)現印有文字的龜甲、骨片。這一文字的書寫方式、字體類型、間架結構才被廣為人知。所以出土的寶貴文物極大地幫助我們更好地還原事物本身的面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多準備一些與課堂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更好地通過其他途徑加深歷史知識的掌握,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論證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tài)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影響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正確分析歷史內容,用理性的思維在歷史事件中提取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高尚的愛國主義。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中學生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牢記祖國的歷史,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長大以后為祖國做貢獻。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的連續(xù)性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時空性,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顯著的特點。時空觀念是指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放在具體的歷史時空環(huán)境中進行觀察,這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學習過程中,時空觀念對提高學生歷史成績較為重要,幫助學生提高時間、空間感會加深歷史朝代、人物與背景等記憶。故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概念,這樣在時間概念的基礎上才能對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正確分析。
1.了解常見的時間術語和空間術語
這點需要學生牢牢記住,沒有什么捷徑。比如區(qū)分年代、年、世紀這三個不同的概念。像遠古、古代、近代、近現代、現代的時間差別,最好是列一個時間軸,這樣能加深記憶。也更加一目了然。還需要記錄一些年號,例如貞觀年間,開元年間等;廟號例如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等記住比較有代表性的即可??臻g上,例如區(qū)分中原、西域、關內、關外、西洋、南洋等。
2.了解時間空間綜合表達方式
時間和空間綜合表達對學生記憶,有一定難度。要學會理解時間和空間多種表達方式,例如兩河流域文明、第三世界、長征,抗戰(zhàn)、文藝復興、改革開放等,這些內容考試的幾率較高,需著重記憶。要學會結合東西方的歷史時期及歷史事件形成空間觀念,比如,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對應的我國是怎么樣的社會狀況。學會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空間、時間術語描述同一史實,比如民國22年和1933年、二戰(zhàn)之前、抗戰(zhàn)初期等術語交替運用。
總之,核心素養(yǎng)在我國提出的時間尚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比較多,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的沖擊力比較大,故此,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宋志峰.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速讀(上旬),2018(12):187
[2]龔利華.初中歷史教學當注重核心素養(yǎng)提升[J].文理導航(上旬),2018(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