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
【摘要】本文以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板塊的教學為例,論述“日積月累”的教學需要梳理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運用相關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日積月累”板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A-0098-02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惫P者認為,統(tǒng)編教材“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板塊所提供的語言積累正是最典型的材料,學生通過背誦、感悟和運用,不僅可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還能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然而,筆者發(fā)現,當前不少教師并不重視“日積月累”板塊的教學,僅將其理解為讓學生背誦抄寫。這樣做,不但對學生積累語言毫無益處,還會抑制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下面,筆者擬對第一學段四冊教材中的“日積月累”板塊內容進行梳理,以期找到相應的教學策略,真正落實語言積累訓練目標。
一、“日積月累”板塊分析
統(tǒng)編教材中的內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最簡單的“日積月累”板塊也是如此。研讀“日積月累”板塊的內容時,教師切忌孤立看待,而應將其置于整個單元之中,結合相關課文進行。比如,第一學段共有30個“語文園地”,“日積月累”板塊相應也有30個。其中,歇后語內容占1個板塊、對聯占1個板塊、名言警句占3個板塊、成語占3個板塊、歌謠占4個板塊(也包括“十二生肖”與《弟子規(guī)》)、俗語諺語占4個板塊、古詩占14個板塊。從數量來看,傳統(tǒng)文化啟蒙教育數量占比較多,這不僅符合統(tǒng)編教材“傳統(tǒng)文化篇目增加”這一編撰目的,而且還與當前教育方針、社會需求相適應。不論是古詩詞,還是俗語諺語,或者歌謠、歇后語,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結晶,教師在教學中反復滲透,可以較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氣質。
二、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苯Y合第一學段學情,筆者認為,教學“日積月累”這一板塊的內容時,除了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更應該注重讓他們內化運用,但考慮到第一學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尚待提高,因而教學這一內容時不宜過多拓展,而是要圍繞單元主題,利用“日積月累”內容之間的勾連,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fā)。下面,筆者擬結合具體學情,綜合教材編排因素,談談開展“日積月累”板塊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勾連整合
教材中的每一個內容都是編者和教育專家精心選擇的。編排順序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研究教材,整合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增強學習興趣。特別是“日積月累”板塊,該板塊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積累知識,如果教師不注重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累,就會導致學生缺乏積累知識的興趣。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的“日積月累”板塊中要求學生積累“狼吞虎咽、驚弓之鳥、膽小如鼠、龍飛鳳舞、漏網之魚、如虎添翼、雞鳴狗吠、害群之馬、如魚得水”九個成語,但如果讓學生直接理解這些成語,恐怕學生只是會死記硬背。筆者認為,運用勾連整合的方法作為教學切入,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第八單元中《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紙船和風箏》三篇課文都涉及小動物,如狐貍、老虎、小熊、松鼠等,因此,引導學生積累這些成語時,教師應該勾連整合本單元中的內容,從“狐貍”入手,用成語“狐假虎威”過渡到其他動物的故事,并在故事中穿插相關的成語,以此串聯“日積月累”板塊中的所有成語,使學生在動物故事的吸引下主動地識記這些成語。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讓課堂教學變得厚重有趣。
策略二:游戲合作
相較于課文內容而言,“日積月累”板塊的內容略顯枯燥,如果教師再采取命令式或枯燥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記憶和背誦,學生可能就毫無興趣可言。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再結合板塊內容實施游戲合作的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識記“日積月累”板塊的知識。
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中“日積月累”板塊的內容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是12生肖的順序排列,僅從字面上看,內容枯燥乏味,如何讓學生念準、記住這些生肖且對于排列順序不混淆呢?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在引導學生積累這一板塊的知識時,筆者采用游戲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識記:一是采用擊鼓傳花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識記搭配,前面一個同學說出一個生肖后,下面一個同學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說出后面一個生肖,這樣循環(huán)反復,看看哪個同學回答無誤的次數最多;二是給學生每兩人發(fā)一個簡易的寫著12生肖的轉盤,讓學生兩兩合作,一人說自己家庭成員的年齡,另一人就轉至相應的生肖,這個游戲雖然難度系數較高,但是只要教師在課前就先布置學生熟悉家人的生肖和年齡,相信學生很快就能通過游戲掌握生肖的知識和排序。
策略三:背景拓展
“日積月累”板塊注重的是引導學生背誦和積累,不是理解和運用,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這一板塊的知識時,首先要明確這一點,同時最好能根據這一板塊的內容相機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朗月行》是作者李白借助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一首節(jié)選詩。無論是作者,還是樂府詩,對學生來說都比較陌生。如果直接讓學生背誦,學生雖然能夠完成,但是不一定能夠記牢。對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借助背景導入,從作者李白開始介紹,讓學生了解李白的性格和寫詩風格,以便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接著,教師可以把這首詩的全貌展示在白板上,把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通過神話故事的形式進行闡述,便于學生理解。當然,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年齡太小,對于本詩的描寫背景與全詞內容,教師可以不作詳細講解,而是擇其有趣味的地方進行解說,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詩人行云流水的文辭,以及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詩歌風格,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掌握相關的知識即可。
策略四:畫說結合
從前面的關于第一學段中“日積月累”板塊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日積月累”板塊中,詩歌占了將近一半。同樣是詩歌積累,所引導的方法并非千篇一律,它需要教師結合不同的詩歌特點和內容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
比如,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唐代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它和《古朗月行》一樣,也是一首唐詩,但相比《古朗月行》,它的畫面感更強。畫面感強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再結合第一學段的語文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學說話寫話”,對此,教師可以擺脫單一朗讀背誦的形式,采用“畫說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借助適當的畫面內容,邊畫邊說,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詩意的同時強化記憶。在引導學生積累《風》這一首詩的知識時,筆者是這樣做的:先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然后說一說從中看到什么。接著,鼓勵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用筆畫出來。最后,小組內交流說一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還播放了閻勇作曲、李嶠作詞的音樂,以便給學生營造一種柔和的氛圍,幫助學生拓展想象空間。
三、注意事項
由于第一學段注重識字教學,每一冊都編排1-2個單元進行識字,因而這種模式與單元主題緊密度不高,單元內容與“日積月累”板塊的關聯也不大。但結合以上分析和比較,以及細致梳理,我們能從中發(fā)現“日積月累”板塊與單元主題、群文閱讀乃至“語文園地”中其他內容之間的聯系——從編排位置來看,“日積月累”被安排在回顧拓展部分。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站在整個單元高度,通過課堂導入、互動、討論與總結等巧妙滲透“日積月累”中所涉及的古詩詞、俗語諺語,以便最終達到積累語言和靈活運用語言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內容板塊,要想讓學生達到良好的積累效果,需要教師讀透教材,根據內容板塊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記憶、想象和運用,繼而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內化知識,達到提高語言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