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梅芬
【摘? 要】 隨著“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網絡學習空間以其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方便了教師選擇適合本學科的教學資源。本文分析了通用技術教師在專業(yè)成長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網絡學習空間的內涵和功能,講述通用技術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備課授課的實踐活動。實踐表明,利用網絡學習空間,提高了通用技術教師的備課質量;創(chuàng)新了通用技術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了通用技術教師的教學反思,有效幫助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關鍵詞】 網絡學習空間? 專業(yè)成長? 通用技術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是課堂。有理想和追求的教師,應該為了一個好的課堂而不斷塑造自己。教師轉型的過程必須是模仿、獨立、創(chuàng)新的教學過程。為了實現通用技術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還需要專家指導,同行互助,個體實踐與反思。
1. 問題的提出
1.1學校通用技術教師少,備課組集體教研形同虛設
通用技術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后開設的新學科,因為不是高考科目,所以一直都被邊緣化。每個學校配備的通用技術教師較少,多者3至4個專職教師,少者就1個。筆者就是學校僅有的一位通用技術教師,平常的集體備課都是自己跟自己備課,就像一株野生的小樹苗,自己扎根,自己成長。而其他學科教研組有老帶新,有組內教研,有組內互相聽評課等等。這些常規(guī)的有助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教學活動在通用技術學科卻是“難點”。
1.2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專業(yè)培訓機會較少
每年福建教育學院都會組織學科培訓。培訓的內容有課程標準的解讀、理解和使用教材的通識培訓、項目化教法改革的培訓,還有專業(yè)技能的培訓,比如前兩年省里組織我們通用技術老師去福州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培訓,在那里我們學會了如何運用手鋸切割金屬,如何制作螺紋,如何使用3D打印機、雕刻機等現代技術裝備來設計作品等。我覺得這些培訓對我們老師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它起到了專家引領的作用,但這些培訓一是時間短,再則多有重復,我們老師如果僅靠它們提高專業(yè)水平還是遠遠不夠的。
1.3市區(qū)級教研交流活動少
上面已經提到本校本組教研交流活動受到人數的限制很難開展。所以筆者非常期待市里或者區(qū)級的教研活動。莆田市把周五下午確定為全市的通用技術學科統(tǒng)一教研的活動時間。在這里,可以聽到資深教師對學科的理解的相關講座,可以聆聽同行精心準備的課以及課后大家對這幾節(jié)課的評價交流。在市區(qū)級教研活動中,得到了同行的幫助,彌補了筆者對教材認識的局限和不足。遺憾的是,每年兩三次的教研活動真是“杯水車薪”。
2. 網絡學習空間的內涵和功能分析
2.1教師網絡空間的內涵
隨著“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網絡學習空間以其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方便了教師選擇適合本學科的教學資源。教師網絡空間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由教師、學生、資源共同構成的一個可以交流互動、貢獻知識、分享經驗,用于教師研修、輔助教學、師生交流,以育人為目的虛擬空間。
2.2教師網絡空間的功能
通過分析目前筆者接觸最多的兩個教師空間: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總結出教師網絡空間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2.2.1 教師研修
教師研修模塊包括用于呈現教師信息的個人檔案、記錄教師所學所思的日志、教學視頻、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其中,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不僅可以上傳成品,還支持教師在線備課、在線制作課件等教學資源。
2.2.2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模塊包括班級通知、成績管理,家庭作業(yè)管理、考試管理和支持教學的教學工具。支持在線使用課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資源。作業(yè)管理支持作業(yè)的發(fā)布、提交和反饋??荚嚬芾碇С纸M卷、在線考試、機器閱卷和成績分析等。教學工具是通用工具(校歷、計算器、課表等)。而主題工具可根據實際需要添加主題工具。
2.2.3社交服務
社交服務支持在教師空間所進行的一切具有信息傳遞、交流、互動的活動。主要包括教師利用社交平臺與學生、教師間進行實時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溝通,利用郵箱進行非實時的通信,教師之間的相互關注、點贊、評價等互動,教師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源等。
2.2.4資源服務
資源服務支持在教師空間對資源的利用,包括資源的查找、上傳、瀏覽、下載和在線播放。同時,系統(tǒng)會對資源進行跟蹤,并對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記錄、分析,如資源的瀏覽量、下載量等,以此作為考量優(yōu)秀資源和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之一。如:福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舉辦的“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網絡空間創(chuàng)建活動”的評比,考量的標準就是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平臺上的教學應用工具,豐富資源建設的類型,空間內容更多地圍繞教學資源、教學應用和課堂互動三方面來建設。
教師網絡空間具備教師研修、教學管理、社交服務、資源服務四大功能,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教師研修、教學管理、社交服務、資源服務自成一體,共同實現育人的目標。
3. 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研究
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主要分為五個方面:教育設計、組織實施、激勵評價、溝通合作、反思發(fā)展。實踐表明,利用網絡學習空間,提高了通用技術教師的備課質量;創(chuàng)新了通用技術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了通用技術教師的教學反思,有效幫助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3.1利用網絡學習空間,提高通用技術教師的備課授課質量
對于筆者來說,有了網絡學習空間,不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我加強了自己的網絡空間建設,豐富了自己的空間資源。同時,我還關注了其他地市其他省份通用技術老師的空間,在空間里或者平臺上觀摩了同行教師曬的示范課、研究課、主題課,下載了同行教師的課件和教學設計,揣摩了他們點撥、評價、激勵等語言藝術的精妙之處,提煉出教學的技巧和要領,在模仿中慢慢領會了名師的教學思想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漸漸地,模仿更多,思考更多,成長更快。比如:在教學通用技術必修課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第四節(jié)知識產權及其保護時,我觀摩了國家教育資源服務平臺上楊磊老師的這節(jié)課,模仿楊老師,讓學生課前問卷調查了學生對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權的了解情況,根據問卷結果設計不同任務完成教學目標。通過情感滲透,利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情節(jié)對學生進行專利法法治教育。這節(jié)課,學生對專利有了深刻的認識,形成了技術的敏感性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是一節(jié)成功的理論課。網絡學習空間,突破了教研的時間和區(qū)域限制,提高了我的備課授課質量。
3.2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創(chuàng)新通用技術教師的教學方式
感謝國家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從2014年起中央電教館每年都會組織“一師一優(yōu)課 一課一名師”評選活動。這個活動,匯集了越來越多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曬的精品課、優(yōu)質課。筆者從這個平臺上學習思考,并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筆者在教學通用技術必修課技術與設計2第二章第一節(jié)了解流程,課本用“馬鈴薯的播種流程”和“種水稻的流程”兩個實例來總結出流程的含義。這部分內容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太陌生了。于是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讓學生體驗民俗活動——制作紅團,制作紅團的體驗活動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得出流程具有兩大關鍵點:環(huán)節(jié)和時序,進而得出流程含義。本節(jié)課筆者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式,用體驗民俗活動來引入新課,讓學生自然地從生活到體驗,再從體驗到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獲得2018年度“一師一優(yōu)課 一課一名師”活動部級優(yōu)課。
3.3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促進通用技術教師的教學反思
認真寫三年教學設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yōu)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通用技術教師要提高專業(yè)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積累。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筆者在向他人學習的同時,也在反思、總結和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分享的過程中,通過分析他人的評價和建議,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反思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效果、課程設置和教材設計都可以作為教學反思的對象。反思教材編排是否合理、教學情況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方案設計是否恰當,課堂提問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是否把握了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學生的課堂反映如何,教師是否認真分析了學生錯誤產生的原因,以及今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將來準備進行如何改進。
為了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教師可以在教學研究活動中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現場錄像,并據此進行教學評價與反思。這一方法忠實地記錄了課堂上的所有活動,為教師的反思提供了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同時,教師應逐步培養(yǎng)自我反思的意識,使教學反思成為教師的一個經常性的行為。例如一天的教學活動可以用日志的形式記錄下來,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特殊事件。這樣,通過長期教學反思的積累,將積累大量的第一手實踐資料,這些不僅是撰寫論文或實驗總結的參考資料,也是教師改進教學實踐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汪雪威.基于教師網絡空間的教學應用探究[J].都市家教,2016(5):164-165.
[2] 徐潔.教師成長的“支點和途徑”[經典].[EB/OL].
[3] 舒忠清.農村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6(6):74-75.
[4] 邵紅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途徑[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25:3.
本文為《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備課授課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DJ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