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芬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深化,小學語文詩詞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在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從興趣激發(fā)、能力培養(yǎng)以及知識拓展三個層面提出了小學語文詩詞教學優(yōu)化策略。希望為全面提高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水平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關鍵詞:詩詞教學;興趣激發(fā);能力培養(yǎng);知識拓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經(jīng)典的名家名作,這些著名的詩詞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散發(fā)著華夏文明、智慧的光芒。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小學生學好這些詩詞,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xiàn)小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一、“以生為本”培養(yǎng)詩歌學習興趣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而將這種教學理念運用于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也同樣適用。首先,小學語文老師要明確詩詞教學目標;其次,要凸顯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另外,還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現(xiàn)自我,不斷獲取自主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我們在進行部編版小學三年級《山行》這首詩的學習時,老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些深秋的優(yōu)美景色:火紅的楓葉、蒼茫的遠山、幽深的石徑等。通過優(yōu)美的畫面播放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其造成感官沖擊。因為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掌握和認知基本還處于視化階段,也就是說對于一些直觀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記憶。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以后,老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朗讀《山行》這首詩,繼續(xù)接下來的學習了。這樣學生擁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才會自主自發(fā)地參與到接下來的學習中去,同時也可以及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教學思路走,提高教學效率。
二、“思維拓展”提高詩歌教學效率
對于小學生來說,詩詞盡管短小,方便記憶和背誦,但是詩詞里面的內容豐富且具有抽象性以及豐富的情感,因此學生死記硬背容易,要想深入掌握和體會卻有一定的困難。不過小學生好奇心重,且想象力豐富,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會積極投入進去,尤其對于二三年級低段的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那么老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些學習特點以及詩詞題材特性,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通過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力來幫助學生更加精準和深入地掌握這些抽象的詩詞知識。例如當我們通過音視頻課件成功引入了《山行》這首詩詞的學習后,接下來就可以針對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進行問題設計:這句詩中,都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中哪些是遠景?哪些是近景?作者漫步山中面對深秋的優(yōu)美景色會產生什么樣的感情變化?(問題設計采用的是層層遞進的設計方法,由淺到深引導學生先掌握詩句中心內容再體會作者情感)這樣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首先掌握了遠山、石徑、白云、人家等描寫山中景物的關鍵知識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反復琢磨,發(fā)散思維:“如果我是作者,哪些景物離我最近呢?哪些景物離我最遠呢?”進而明白原來彎彎曲曲的小石板路就在作者腳下,所以是近景,而隱沒在白云深處的人家是遠景等。而此時學生通過思維擴散和想象,其腦海里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詩句中的景物鏡像,因此作者的深刻情感也就會在學生的想象中被逐漸實物化,這個時候只要老師稍加引導和提示,學生就會很輕松地理解作者情感,并且因為有了前期的思維想象,還非常容易引發(fā)學生與作者的感情共鳴,進而精準地掌握詩句知識、提升學習效率。
三、“知識拓展”提高學生詩歌素養(yǎng)
老師對于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還要保障學生在全面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shù)?、恰如其分地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如為學生講解一些作者的生活閱歷、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詩歌中所描繪的地域特點、風土人情等,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和見識,提高語文學科素養(yǎng)。例如當講解《山行》這篇古詩時,老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下有關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方面的知識: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學者,而杜牧從小受到祖父的影響,其文學素養(yǎng)也極高,杜牧和李商隱被人們合稱為“小李杜”。他創(chuàng)作的詩清麗生動、境界寬廣,深受后人的傳頌和推廣。那么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多讀一些好書、好詩歌,來學習和模仿他們的一些寫作手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如果老師在課堂中單純地告訴學生要多參考別人優(yōu)秀的寫作手法,學生可能敷衍了事,不會放在心上,但是一邊講一些有趣的小知識、小故事,一邊對其引導和教育,學生就會樂意接受。
綜上所述,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經(jīng)過了數(shù)千年的演變和發(fā)展,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善于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成為一個各項學習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賴三得.小學語文兒童詩歌教學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8).
[2]王力瀚.小學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策略的研究[J].教育革新,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