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張琳 譚夏舒 張俊
摘要:大學生兼職被侵害的問題日漸突出,為了保護兼職大學生的利益,除開需要大學生的謹慎兼職,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到位,學校的對于兼職大學生的監(jiān)管和幫助,以及在法律上認可兼職大學生為勞動者地位,那么在兼職之前,以及受到侵害之后都有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此需要認可兼職大學生的法律性質是合格的勞動者,能夠用勞動者的途徑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大學生;兼職;權益;保障
當今在校大學生都是在高壓的高考中解放出來的,進入到一個完全由自己控制和規(guī)劃的大學生活中,部分人不知所措,部分人早有打算,在大部分人的人生規(guī)劃中,為了更好的學習和未來的工作,很多人會選擇在時間充裕的大學生活中尋找兼職。在數量巨大的大學生兼職的情況下,大學生在兼職中受到侵害的情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一、大學生兼職被侵害的原因
據統(tǒng)計,大學生兼職被侵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缺少社會經驗與辨別能力;(二)疏于防范,警惕心不強;(三)急功近利等等。
除以上的原因以外,大學生被侵害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法律對于兼職大學生的保護缺位。保護缺位體現在大學生兼職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貌似很多,可是不難看出大多是模糊和難以直接適用于大學生兼職項下的,模棱兩可而又無法適用的法律規(guī)定是大學生兼職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國有關大學生兼職的法律規(guī)定不足
我國有關大學生勞動行為及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見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十多個與之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
其中1995年勞動部發(fā)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國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guī)定大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一條的勞動部的規(guī)定是對于大學生勤工助學的規(guī)定,那么大學生兼職是否包含在內并不明確。2007年發(fā)布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4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強調了需要在學校的組織下進行勤工儉學,并且在第6條規(guī)定了學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為,不在本辦法規(guī)定之列。就此將大部分的大學生兼職的情況排除在外。2012年發(fā)布的《勞動合同法》第68條規(guī)定了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積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依據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建立起的勞動關系稱之為非全日制勞動關系。以上是主要涉及到兼職大學生的法律性質的相關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都沒有具體明確兼職大學生的法律性質,有些簡單來看是否認兼職大學生的法律性質的,這是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和沖突導致的兼職大學生的保護缺失。
三、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分析以明確其為合格勞動者
要保護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首先應該明確兼職大學生是否為合格勞動者,上文可以知道法律區(qū)分了勤工助學和大學生兼職的定義,認識到勤工助學是有學校組織到校內校外實踐活動,強調了學校的組織,這也是區(qū)分了兩者的主要區(qū)別,探究其深層含義,為何《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國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guī)定大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原因在于大學生的檔案都在學校里,學校組織的勤工儉學相當于學校作為中介機構或者接受勞動一方,更多的是后者,權利義務關系更為簡單明確,大學生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減小,受到侵害后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不大,更有保障性所以法律認為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
除開學校組織這一特性,勤工助學也是大學生兼職的一類,具有的特點包括提供勞動的主體都是大學生,檔案都在學校,工作時間相對較短,大部分為非全日制勞動關系,所以法律對此進行了單獨的規(guī)定。
我國對于勞動者的概念在法律上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因勞動法意見提出的不是就業(yè)、不視勞動關系的表述引起了學界對于兼職大學生是否為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基于勞動法意見的表述兼職大學生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不受勞動法的保護。也有學者認為,勞動法意見并不是排除所有大學生在勞動法上的勞動法地位,上訴所說的勞動法意見主要是排除勤工儉學而不是非學校組織的校外兼職,兩種行為性質并不相同,根據公民“法不禁止即可為”的權利,校外兼職的大學生仍然在勞動者覆蓋范圍接受勞動法的保護。實務中,基于勞動法意見的這一規(guī)定,用人單位往往拒絕與兼職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并且發(fā)生糾紛后,勞動部門不受理兼職大學生的勞動仲裁申請,法院也以大學生不是合格的勞動法主體拒絕受理兼職法學生勞動糾紛案件的起訴。
首先,雖然勞動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兼職大學生為合格的勞動法上的勞動者,但是也沒有具體的法條否定。勞動法意見的第4條是列舉式地提出了不適用勞動法的情形,也并不包含兼職大學生,既然《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6條將校外打工排除在勤工助學之外,為何又將大學生兼職包含在勞動法意見12條的勤工助學中呢?從法律的體系研究中可以得出這是并不合理的。所以,既然將校外兼職排除在勤工助學以外,那么就要允許大學生兼職能夠獲得勞動法的保護。
其次,兼職大學生從主體上符合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勞動者資格,我國高校的大學生都是年滿16周歲的,而一般兼職的大學生都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所以,應當認可兼職大學生作為合格勞動者。
四、借鑒國外有關認可大學生的勞動資格
在發(fā)達國家,一般都認可大學生的勞動者資格。德國的學術界和司法界已經形成了一致意見,如德國聯(lián)邦勞動法院在一則判決中指出的那樣,除高校條例規(guī)定的義務性實習屬于學業(yè)組成部分不構成勞動關系之外,學生課余打工等情況,只要學生必須聽從用人單位的指示在其組織體中提供非獨立性勞動,就應當認定成立了具有從屬性的勞動關系,兼職學生作為勞動者受法律保護。在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案》將絕大多數行業(yè)以及行業(yè)內的雇員都納入了調整范圍,并使其享受最低工資標準。這些人員包括:送信員、見習者、實習生和學徒;全日制學生、有殘疾的工人。并指出,“如果一個學生的工作任務不只是全部教育性計劃的一部分,并且因他所進行的工作而得到一些報酬,就可以認定雇傭關系的存在?!?/p>
五、結論
總而言之,在認可兼職大學生作為合格的勞動者的同時,兼職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應該擦亮眼睛,謹慎選擇兼職的工作,學校和家庭應該做好教育預防工作,有能力的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或者以學校作為保障者為學生的兼職提供保護。在尋找工作前應該提前做好預防工作,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等書面文書,在受到侵害時,應該勇敢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一個勞動者去保障自己的權益。
參考文獻
[1]唐其寶:《大學生校外兼職若干法律問題探微》,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07):99-102。
[2]《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yè)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勞動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適用勞動法。
[3]柯新華,羅瓊:《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護問題探討》,中國勞動,2013(12):19-21.
基金項目: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科研項目:大學生兼職的法律性質及權益保障(項目編號:CX2018SP259)
作者簡介:李佳,女,1995年7月,湖南,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民商法。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