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燕
摘 要:中學歷史涉及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兩大知識體系,對于學生更好的了解古今中外的文明發(fā)展歷史、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意義重大。然而中學階段歷史知識點多、課時安排少,教學中我們要樹立長遠的發(fā)展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教育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他們的歷史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學歷史;高效教學;引導策略
歷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科目,對于學生更好的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發(fā)展前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以及人文素養(yǎng)意義重大。教學中我們要樹立長遠的發(fā)展理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深化學生的學習印象,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
一、采取豐富的教學策略
都說“名師出高徒”,教師的教學素質、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影響深遠。特別是在歷史教學中,由于知識點多、知識體系大,加上課時安排少、學生學習任務量重,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極大的影響。教學中我們就要認識到歷史科目的教學價值、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基礎,采取科學的教學模式、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來開展教學工作。
比如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認知能力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興趣,以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更好的提升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比如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相關的影視劇作品,比如《建黨大業(yè)》《建軍大業(yè)》《建國大業(yè)》等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觀看。這樣以來,教學內容就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通過更多的知識鏈接與知識延伸完善他們的認知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綜合素質。此外教學中我們也要善于開展“專題教育”,通過某個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整體學習與全面理解,更好的幫助學生構建認知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重視學生的技能教育
我們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歷史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歷史流程,歷史人物多、歷史事件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感覺難度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有著一定的歷史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則。教給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通過方法學習認識到歷史學習的規(guī)律與技巧,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比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對于所學的知識點、知識模塊進行事先了解,有哪些是自己不清楚的、有疑問的,提前準備好問題,以便在課堂上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重點學習,有目的地開展課堂學習活動,提升學習的效率。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能夠對于歷史知識感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比如在教學近現代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為什么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會被共產黨打敗呢?引導學生結合政治知識、歷史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演繹歸納能力。
另外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鼓勵學生善于發(fā)問、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能夠參與課堂學習,不斷激發(fā)他們的課堂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出假設,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善于思考、善于對比,不斷完善他們的綜合認知。
三、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引導模式
歷史課堂教學時間寶貴,課堂教學不能是簡單的知識灌輸,以免引發(fā)學生的厭惡與抵抗心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善于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好地深化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比如我們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案例運用音像、圖片等形式進行展示,這樣比單純的文字教育要有效得多,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活躍他們的課堂學習。
另外也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不能單一采用“滿堂灌”教學,也要重新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鼓勵學生來“講課”,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對于課本知識、歷史知識的綜合理解,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比如我們要善于運用小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互交流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辯論來活躍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學中我們也要鼓勵學生進行“小老師授課”,根據某個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解答、授課。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見解、聯(lián)系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分析、解答。教師針對學生的表達進行點評、糾正。這樣的學習模式既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還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便于更好地開展教學規(guī)劃。
四、升華學生歷史綜合感知
都說“讀史使人明志”,歷史知識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情感認知能力教育都有深遠的影響意義。所以學生的歷史學習不能簡單體現在理論層次,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課下實踐鞏固,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有效性。比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結合本地的相關歷史人物、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考察,聯(lián)系所學知識來寫傳記、寫說明。例如都勻本地的毛澤東行居、長順紅軍標語紀念館、都勻市烈士陵園等革命遺跡,使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鄉(xiāng)土歷史意識與歷史綜合感知。此外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歷史知識,說出自己對于歷史發(fā)展潮流的認識,講述自己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歷史階段,讓學生通過演講、寫作、辯論等形式表達出來,更好的深化學生的學習認知、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學習印象。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科目素養(yǎng)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習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歷史技能的全面發(fā)展、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