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 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中“費時多,收效低”的問題,作者通過幾年實踐探索,以學習為中心,從學生層面關注個體差異,著眼班級差異,放大年級差異;從教師層面關注基礎差異,立足課型差異,著眼興趣差異。借助對差異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有效利用,激發(fā)學習動力,改善學習方式,拓寬學習渠道,發(fā)展學習能力,鼓勵師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助力師生主動、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英語 以學習為中心 差異資源
在英語起始階段,學生普遍喜歡英語,英語是一門新學科,學生的新鮮感較強。但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部分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逐步降低,英語教學中“費時多,收效低”的問題日見端倪。究其原因,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學生的英語水平受輸入量的限制,提高緩慢,知識遺忘率高。二是文本理解的渠道單一,學習受時空限制,缺少無意識學習時間。三是會話能力弱,缺少小學生感興趣的交際環(huán)境,學生常處于被動輸出。那么,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做到激趣、減負、增效?結合近幾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學習為中心,通過對英語課程資源中差異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有效利用,激發(fā)學習動力,改善學習方式,拓寬學習渠道,發(fā)展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實現(xiàn)師生主動、健康發(fā)展。
一、以學習為中心,差異煥發(fā)學生之生長
1.變革評價方式:關注個體差異,獨創(chuàng)互助小組。
小學英語學習,尤其高年級,同一班級里學生可能會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狀態(tài):有的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課堂發(fā)言自信踴躍,作業(yè)質量穩(wěn)定高效,甚至還會主動運用課外知識寫英語小說;反之,有的學生消極對待英語學習,平時不愿花工夫背單詞,課堂悶聲不響,作業(yè)敷衍了事,甚至自暴自棄,抗拒英語學習。英語老師快樂著前者的成長,也憂慮著后者的將來,對于要持續(xù)至初中、高中的英語學習,他們要怎么辦?針對這一現(xiàn)實問題,我們沒有消極回避,而是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資源,從口語表達入手,“變差異為資源,以評價促互助”,通過期初隨機分組,在各班形成好好、好中、中中、好差等不同組合的學習小組,再結合日常的口頭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聽寫成績、課外積累等過程性評價對學習小組進行整體評價,促使小組成員在差異互補中合作學習。進行扎根性研究以后,我們從六年級的先期試點到現(xiàn)在各年級的縱向跟進,既形成全校統(tǒng)一的小組互助學習基本流程,各年級還創(chuàng)生符合不同學情需要的評價維度和標準,在小組互助中不斷激發(fā)英語學習的內在動力,促進學生持續(xù)主動發(fā)展。
2.變革學習方式:著眼班級差異,獨創(chuàng)互動博客。
英語教師通常要同時執(zhí)教兩到三個班級的英語教學,在每個班級中都會發(fā)現(xiàn)一批學有余力的學生,比如都熱愛英語學習、善于英語表達,如何打造這些散落在各個教室的“未來之星”,進行大膽而有效的嘗試:先打破班級的限制,由同時任教兩到三個班級的英語老師牽頭,組建學習團隊,再為團隊成員提供一展文采的平臺——開通互動博客。學生可以隨時將自己用英語創(chuàng)編的對話、故事、日記上傳到互動博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同時,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及時互動,在瀏覽同齡人的英語表達中糾錯、點評、學習、超越。甚至,老師從不同的運用表達中及時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從而在課堂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反饋和突破。這種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班級延伸到年級的學習方式,促進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不同群體學生的主動有效學習。
3.變革組織形式:放大年級差異,獨創(chuàng)互補搭檔。
英語教師都承擔跨年級教學,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開展不同年級學生手拉手結對互助的活動。這一活動面向全體,學生自愿報名,自由選擇不同小組,利用中午時間到低年級展開共同的會話與學習,這樣的搭檔互補式學習一方面給羞于開口的高年級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感受低年級搭檔的學習熱情,增強內驅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在和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共同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僅學到語言知識,更提高與他人和諧相處、友善交往的能力。
二、以學習為中心,差異煥發(fā)教師之成長
1.日常教研:關注基礎差異,深化“研讀結合”。
我校英語組的教師學科背景特別多元,有兩位是小學數(shù)學專業(yè)畢業(yè)的,有一位是漢語言文化專業(yè),還有一位以前是中學英語教師。因此,我們充分挖掘組內資源:專業(yè)學習時間,在中學引進的黃一華老師的帶領下系統(tǒng)學習初中三年的英語教材,既豐富自身專業(yè)知識,又立足長遠對學生進行知識滲透和課外拓展,幫助學生構建更科學完善的英語知識體系,為學生進入初中以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理論學習時間,變以往的教研組長負責制為人人導讀制,變教研組長通讀一篇文本為由教師根據(jù)每月主題導讀一篇自選文本,語言功底好的老師可以提煉出這篇文本的精練表達和理論創(chuàng)新之處供大家品評,思路清晰、思維嚴密的老師可以理清文章行文結構和內在邏輯,幫助大家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每日一議”時間,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教學經(jīng)歷的老師更是彼此開放心態(tài),研讀教材和分析學生,在交流思辨中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2.精品開放:立足課型差異,推進“單元整體”。
在前期深入研究十一類常見課型的基礎上,近兩年,我們又由點狀的課型研究轉入更日常和深入的單元整體設計研究,研究單位進一步擴大,研究價值進一步拓展。
(1)明確價值。英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既有詞匯教學,又有句型、對話、語篇教學,可能還有語法、語音的滲透。如何使研究從典型課型走向每一天的教學,將專題研究的成功策略轉化為日常實踐呢?既要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的目標,更要學會清晰地分解每一課時的目標,最后還要回到整體上,整體設計一個單元若干課時的教學的前移后續(xù)和相互勾連,幫助學生建立整體認識,并逐步自主把握單元的自主學習。
(2)整體設計。在實踐研討的過程中,首先理清縱向的關系,確立單元的上位目標和下位目標,進行課時的分割和關聯(lián)性設計,并思考如何把之前研究的成熟經(jīng)驗融合進來。這就是溫故知新、培養(yǎng)關系式思維的過程,在華師大專家的指導下,在承接、發(fā)展、拓展、提升的復雜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思維品質。
3.課題研究:著眼興趣差異,融通“課程資源”。
前期,雖然重點研究了十一類常見課型的教學策略,但對于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卻研究得不到位,雖然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源,但由于缺乏管理意識,顯得豐富有余而效用不足,如何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縱向開發(fā),使之與前期橫向的教學策略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英語學科的策略資源網(wǎng)絡呢?將研究引向縱深,確立研究課題“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考慮老師們的所擅所長及所在年段,將相同興趣點的老師集合在一起,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團隊展開系列研究:
因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近兩年對資源的整合重構成效初顯,老師們按組分年段梳理積累了相關資料,并在合理使用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chuàng)生英語學科課程資源,為后續(xù)資源研究方式、增強教與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等提供了范本和更廣闊的空間。
三、結語
以學習為中心,重視英語課程資源中差異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改變學校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通過合理利用差異資源,積極拓展學習資源,以學習為中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更主動,教師發(fā)展更自覺,課堂必將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學習與發(fā)展: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fā)展與培養(yǎng)(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3,4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裴娣娜.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8,291.
[4]王薔.促進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三個關鍵詞:“情境”“問題”與“活動”[J].基礎教育課程,2016(05):45-50.
[5]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2.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教學第十一期課題《“以學習為中心”基于小學英語新教材的課型范式研究》(2015JK11-L067)階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