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是發(fā)展的關鍵,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社會所需人才的類型也產(chǎn)生較大的變化,為了能夠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國高校必須要不斷的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發(fā)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國高校在實踐教學改革方面還存在諸多困境,使高校教育改革成效難以提高。
關鍵詞:高校 實踐教學 改革困境 對策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目前,在實踐教學改革方面,我國高校還面臨著高校教師社會實踐能力不高、改革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實踐教學資源整合力不強的改革困境,需要利用提升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改革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效性、強化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及利用的對策來突破其改革困境。[1]
一、高校實踐教學改革困境
1.高校教師社會實踐能力不高
如想使實踐教學改革發(fā)揮較高的成效,就必須要求高校教師自身要有較高的社會實踐能力,才能正確、高效的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否則,即使做了相應的改革,也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我國高校教師自身社會實踐能力也存在缺陷,使其改革也陷入困境,其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就當前情況來看,我國高校教師多為學術型教師,雖然研究成果較多,但缺乏社會實踐,也就難以對社會人才要求進行深入了解,其改革方向及改革目標就難以得到正確定位,在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以后,依然難以避免實踐教學與社會脫節(jié)的情況;其二,由于部分高校教師過重的看待理論教學及科研工作,或者過于重視校內(nèi)實踐教學而忽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本科院校,這種情況較為普遍,也將對實踐教學改革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2]
2.改革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
目前,我國高校在實踐教學改革方面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同時也存在形式主義的現(xiàn)象,使實踐教學改革陷入困境,也常常使實踐改革難以起到實質(zhì)性的作用。比如,改革范圍、改革幅度較小,難以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或者改革后出現(xiàn)實踐教學計劃合理而難以落實、實驗室建設較多而實踐教學作用小、實踐教學方法研究較多而可行性較低等現(xiàn)象,都說明高校實踐教學改革存在形式主義。另外,對于本科生而言,普遍的是在大四進行校外實習,存在部分高校學生實習時間較短、普遍的沒有實質(zhì)性的技術技能方面的實習等情況,而實踐教學改革以后這種現(xiàn)象依然沒有給予有效的杜絕,甚至只是起到一種流程、一種過程的作用。[3]
3.實踐教學資源整合力不強
對于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而言,必須要對教學資源進行高效的整合,才能實現(xiàn)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置,從而有利于實踐教學改革。但很多高校在實踐教學資源整合方面存在整合力不足的情況,特別是在校外的教學資源整合方面,不僅限制了實踐教學改革,也導致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未能達到真正的實習目的與目標,對我國的人才培養(yǎng)也造成不利影響。
二、針對改革困境的對策
1.提升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改革能力
高校實踐教學改革離不開高校教師的參與及支持,所以,為了使高校實踐教學突破改革困境就必須要提高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改革能力,那么,怎樣提升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改革能力呢?首先需要增強高校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這樣才有助于其為實踐教學改革獻言獻策。為此,這就需要高校教師不能只局限于校內(nèi)的科研及校內(nèi)的實踐教學,還必須要走出校園深入各企業(yè)了解真實的社會實踐情況,才能掌握社會實踐狀況,才能逐步的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對實踐教學改革起到較大的幫助;其次,由于改革需要較高的創(chuàng)新力,所以,高校教師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力,才能更好的突破其困境推動其順利改革。因此,高校教師需要對自身創(chuàng)新力的提升進行研究,或者作為一項研究課題,以便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必要的能力支持。
2.強化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及利用
若想改革就必須要對實踐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及合理利用,才能讓實踐教學改革更具有意義及價值。所以,高校實踐教學改革人員一方面要對校內(nèi)、校外的所有實踐教學資源進行強化整合,并對這些資源進行仔細的分析,了解各類資源的具體使用方法及最大利用價值,才能為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實踐教學資源不能滿足改革需要時,必須要加大人才、財力的投入,用于創(chuàng)辦其教學資源,以便突破其改革困境,同時也為我國人才培養(yǎng)提高條件。
3.提高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效性
高校實踐教學改革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其是否具有實效性,所以,為了使改革后的實踐教學能夠培養(yǎng)出社會實用型人才,也需要提高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效性。為此,首先需要在改革過程中杜絕形式主義的情況出現(xiàn),各種改革措施、教學方案不僅要確保其具有較高的實質(zhì)性作用,還必須要保證有較高的可行性,才能讓改革后的實踐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其次,由于實踐教學模式對人才培養(yǎng)也有較大的因果關系,學生的實習也普遍的存在流于形式的情況,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教學模式的改革,比如,強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教學改革、注重校企聯(lián)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注重“產(chǎn)學研”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都有助于提高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秋玉.產(chǎn)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8):144-145.
[2]曹承龍,胡善珍,夏承龍.“雙創(chuàng)”驅動的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路徑與實施[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20(06):100-104.
[3]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系列活動暨第47屆全國高教儀器設備展示會在合肥隆重舉行[J].中國高教研究,2016(05):115-116.
作者簡介
湯卓凡(1989.2—),男,漢族,籍貫:甘肅省蘭州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