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梅
【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器樂作品欣賞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關注。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器樂作品,打造多元的課堂呢?在本文,筆者通過不斷的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著力尋找一些有效的多元策略,來帶領學生走進器樂作品欣賞,感受器樂作品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器樂作品欣賞;多元策略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痹谛W音樂課本中作品欣賞占一半的比例。音樂作品欣賞中主要包括大量的器樂作品欣賞,器樂作品根據(jù)其名稱、曲式結(jié)構(gòu)、演奏形式等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類別,分別是標題音樂和非標題音樂。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欣賞含有大量的標題音樂,例如:《打字機》《三只小豬》《玩具兵進行曲》等。這類作品的音樂形象生動鮮明,學生通過聆聽易于理解與掌握。同時,在人音教材中也包含著部分非標題音樂,例如:《新疆舞曲第一號》《搖籃曲》《夢幻曲》等。這類作品的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通過音樂來反映客觀現(xiàn)實,而是通過音樂來抒發(fā)主觀情緒情感等。面對這類較為抽象的作品欣賞,創(chuàng)作背景資料少,作品時間相對較長、欣賞難度大,如:采用單一、固定的教學方式完全無法滿足學生的音樂需求。
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元策略欣賞器樂作品呢?筆者在教學中不斷的理論學習和實踐中總結(jié),提煉了以下幾點具有一定成效的教學策略。
一、主題記憶,多元學習
音樂主題是音樂作品中最突出、最富有樂思特征的部分,是作曲家情感、思想的表達的核心部分,它能給聽者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在器樂作品欣賞教學中,主題記憶顯得尤是重要,它是學習整個作品的核心部分。主題記憶的教學形式是多樣如:巧設圖形譜、哼唱主題旋律、填詞記憶、節(jié)奏記憶等。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器樂作品主題如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風格等特點,設計多元有效的主題記憶方法。
【課例】人音教材三年級上冊《同伴進行曲》
《同伴進行曲》作品風格:堅定有力,節(jié)奏鮮明。本人通過對主題A進行分析,設計的圖形譜是以重點突出作品的節(jié)奏特點和干音變化方式構(gòu)成(如下)。學生在圖形譜的學習下,能快速掌握進行曲的風格特點并更好的記憶主題。
二、全員參與,自主學習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把個人對音樂的主觀感受和理解過多的強加給學生。學生在欣賞課中常處于一個被動的接受、積極性不高的狀態(tài)。
筆者認為,在非標題的器樂作品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第一,在備課中,教師深入挖掘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表達內(nèi)涵,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作品;第二,在不曲解作品本意的情況下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把多元空間想象更多的留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實踐的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感;教師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fā)展不同個性有機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生動活潑、靈活多元的教學策略。
【課例】人音教材二年級下冊《單簧管波爾卡》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驗波爾卡舞曲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在課上把波爾卡舞曲的特點直接歸納好讓學生記憶,這樣的結(jié)果使學生學習被動性大,舞曲風格特點記憶不深刻。
在本課教學中,本人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學習過程進行教學。1.課前給出問題:波爾卡是什么?學生在疑問中主動查閱相關資料;2.課中分組展示:每組代表根據(jù)自己所掌握的內(nèi)容進行簡單介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單簧管波爾卡》《閑聊波爾卡》《鐵匠波爾卡》三個作品,讓學生行對比聆聽。通過音樂主題聆聽、舞步練習、舞蹈視頻欣賞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出波爾卡的節(jié)拍、速度特點,教師做知識的梳理和總結(jié);3.課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其他舞曲風格如加伏特舞曲。把主體歸還學生,使其全員參與,積極性更高,效果自然理想。
三、創(chuàng)設情景,個性學習
小學音樂作品欣賞中,器樂作品欣賞的主題,大部分仍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或音樂形象性。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器樂作品?教師可以嘗試將主題音樂以情景的方式具象化、直觀化。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在欣賞同一作品時,他們的體會和想象是不一樣的。在不曲解作曲家本意的前提下,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根據(jù)音樂的作品自主多元的進行聯(lián)想與創(chuàng)作,從而能夠使學生更個性化的讀懂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內(nèi)涵。
【課例】人音教材四年級下冊《乒乓變奏曲》
部分老師的教學方式首先是通過機械記憶主題,在學生記憶之后,教師通過音樂理論分析,讓學生懂得每一個變奏的寫作手法。學生在整個音樂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感到音樂理論難度大且枯燥乏味。
在實際教學中,本人把更多的自主權給予學生。在學生初步感受作品后,引導學生思考:“當你聽到這個作品及主題的每次變化時,你聯(lián)系到了怎樣的場景呢?”有學生說:“這是一場‘校園乒乓友誼賽,不同的變奏代表著我們班級不同的主力在場上與別班奮勇拼殺?!辈糠謱W生說:“我認為這是在家觀看奧運會中,中國和日本隊乒乓球的精彩對決?!薄瓕W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打開了思維,班級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起來。學生指出的這些場景都是合乎情理的。
在欣賞教學中,學生個性的情景創(chuàng)設,能加深其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根據(jù)不同的變奏,學生能編創(chuàng)屬于他們的不同音樂場景。變奏曲的欣賞就不再是了解乏味的寫作技巧學習和曲式結(jié)構(gòu)的了解。
四、編創(chuàng)實踐,創(chuàng)新學習
在小學階段音樂課本中,器樂體裁已有涉及到:舞曲、進行曲、搖籃曲、變奏曲、交響童話等等。學生們在不斷積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到小學中高段開始初步具備編創(chuàng)旋律和節(jié)奏的能力。在課后拓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簡單作品的編創(chuàng)與創(chuàng)作。在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潛力,感受的多元的編創(chuàng)帶來的無窮快樂。
【課例】人音教材二年級上冊《海上風暴》
作品片段《海上風暴》主要描寫的是培爾·金特在成為百萬富翁之后的回國途中,在海上遇到暴風雨襲擊的情景。在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的海上情景,如:風平浪靜、驚濤駭浪、恢復平靜等。學生可以通過分組,選擇其中一副畫面,利用打擊樂器、自制打擊樂器、人聲、身體節(jié)奏等方式表現(xiàn)海上的各種音響,在生生參與的過程中合力表現(xiàn)培爾·金特在海上遇到暴風雨的整個過程。課后,教師還可以更換其他場景主題,比如生活中“雨聲”,引導學生觀察記錄雨的聲音,如:大雨、細雨、暴雨、風雨交加等。在記錄后嘗試小組合作,利用多元的形式編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的小作品。
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小學音樂器樂欣賞教學過程中,除了筆者所提及的策略,教師可以嘗試更多、有效的多元策略進行欣賞教學。通過器樂作品欣賞的多元策略教學,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同時,在運用多元策略的過程中,教師也應重視策略使用度的把握,忌淺嘗即止和過分重視形式而忽略作品本身和作曲家的意圖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
[2]華潔.探究音樂主題記憶,突破器樂欣賞難點[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5(3)
[3]周少先.音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景”[J].體育·美育,2013(3)
[4]許麗萍.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多元策略[J].早期教育·教學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