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香
【摘 要】如何使用好《道德與法治》新版教材,成為當前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關注德育目標的確立,優(yōu)化課堂教學框架,注重學生在德育中體驗與感知,滲透優(yōu)秀文化教育,來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本文以部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青春有格”為例,來探究其教學思路。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框架;德育體驗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用,對新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解讀,邏輯框架的梳理,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編以及課堂問題的設計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一線教師在使用該教材時,多少會出現(xiàn)一線迷茫、困惑,甚至感覺無從下手。教師要立足初中學生學情及認知特點,抓住新教材的教學關鍵點,將教學問題進行透徹梳理和呈現(xiàn)。現(xiàn)著重從課程教學框架構設上,由點到面、不斷融合,引領學生從體驗、感悟、辨識中增進德育素養(yǎng)。
一、細化教學目標,重在落實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目標是基礎點,也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重點。教師在目標確定上,不能隨意、不能模糊,而是要落實、落細。很多時候,教師在課程目標上過于高、大、空,一節(jié)課無法體現(xiàn)和落實目標內(nèi)容。新教材在教學目標確定時,需要教師參考課標要求,還要遵循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結合教材具體內(nèi)容,聯(lián)系班級學生實際,實現(xiàn)目標設定的具體化,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桃子。同時,明確教學目標,還要強調(diào)師生對話與交流,教師要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內(nèi)心,分析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感、態(tài)度以及對課程目標的理解,要有的放矢,打動學生的心靈。在“青春有格”一課教學中,我們對教學目標的提煉如下:一是明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主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呈現(xiàn)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知恥”,追求“至善”。如可以利用讀、說、議論等方式,感受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增進文化素養(yǎng)。二是在能力目標上,結合“知恥”,融入“辨恥”活動,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誤的,通過課堂討論,交流認知經(jīng)驗,分享學習心得,提高學生自控力。三是在知識目標上,整合“知恥”與“守法”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規(guī)則,認識底線,正確對待青春期。另外,還融入一些名言警句,強化學生的文化教育。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課目標梳理上,對“青春”的認識,不是肆意放縱,對一些規(guī)則不能違反。這種說教方式,難以貼近學生生活,也難以內(nèi)化于學生心中。所以,教師要圍繞學生、學情,展開合適的目標提煉,促進學生端正行為,走好無悔青春的每一步。
二、梳理教學思路,搭建課堂框架
參照前面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細化教學流程時,需要搭建教學框架。很多時候,教師往往在教學素材的收集上耗費較多時間,然后將之融入到教學流程中,但這些素材要么太多,要么太散,要么與所闡述的主題關聯(lián)度不足,甚至一些素材還易引發(fā)學生歧義,影響正確判斷。所以,教師在細化教學設計時,要注重教學框架的搭建,根據(jù)框架來構思教學內(nèi)容,選擇適宜的教學素材,避免課堂教學走偏,影響教學效果。參照本節(jié)教學目標、課程內(nèi)容,學生認知和思維發(fā)展實際,我們搭建了三個主題環(huán)節(jié):一是行己有恥,二是止于至善,三是棄恥揚善。這三個主題,分別從青春是什么,讓學生認識了青春的底線;接著,展現(xiàn)青春的追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青春態(tài)度;最后是踐行和把控好自己的青春方向,實現(xiàn)青春的價值??蚣艽罱ê笾螅處熞Y合框架,有針對性地融入素材,填充和完善教學活動。這樣一來,教學框架承接有序,情境教學直觀真實,活動設計妥帖恰當,課堂教學效果才能達到。另外,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框架設定后,教師還需要對各個框架主題進行細化,結合教學主題細化小的教學內(nèi)容,融入具體的活動、情境,設置相應的問題,豐富課堂細節(jié)。教師要對總體結構進行揣摩,修改和完善,要能夠突出教學目標,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獲得深刻的認知體驗。如:在“青春有格”的第一主題“行己有恥”中,我們可以在導入中引入“人”字,有田字格、無田字格,從“人”與“格”來探析兩者的關系;接著,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引出不同的青春行為,讓學生分辨何為“恥”,如何堅守底線;然后,以討論探究的方式來反照自己,提出看法。在“止于至善”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先從過渡入手,設定問題:人的底線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引出“至善”的目標。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名言探究入手,讓學生談談感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針對“棄恥揚善”主題,教師主要導出“少年中國說”的音頻,來深化學生對“真、善、美”的理解,繼而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實中的不同表現(xiàn),讓學生反思自己該如何做,從而升華青春的價值取向。
三、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強調(diào)德育體驗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架設教學流程,挖掘教學內(nèi)容,打造特色課堂,需要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挖掘生活化體驗,來增進學生對道德、對法治的理解和應用。關注學生的德育體驗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任務,也是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時,要精心選擇、創(chuàng)設真實的德育情境,將道德、法治知識,融入到具體的活動中。如:提出有意義的道德問題,開展有趣味的法治體驗活動,便于學生從中感受道德。當然,德育體驗并非淺嘗輒止,而是要放慢學生的體驗過程,拓深體驗感知。在“青春有格”教學中,德育體驗的內(nèi)容主要有:一是引領學生思考“青春是什么?”對于青春,是否應該放縱?面對青春,我們應不應該說謊、欺騙?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自己有何想法?同時,結合教材第28頁中“我做一件好事是否是至善?”以及第30頁“止于至善堅持不下去時,該怎么辦?”的問題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思想認知。七年級學生,看似懂得這些德育問題,實則并沒有明確領會。面對青春,學生內(nèi)心又渴望了解。由此,教師在整合教學、銜接課程、深化問題討論時,就要挖掘這些問題,讓學生從交流中認識這些問題,澄清這些問題,促進學生的德育體驗。當然,課堂對話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最基本方式,教師要平等對待,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促進知識的生成。如:面對模糊性認知,教師要融入道德問題、法治難點,讓學生從自己的道德判斷、感知中做出選擇;接著,對這些做法進行討論,放慢學習腳步,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品味、來體會,真正促進德育體驗滋潤學生心田。在德育課堂上,對新教材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應該重視,如:名言警句、漢字釋義、典型故事、詞語來源、模范人物等。對于這些知識點,教師不能一筆帶過,更不能熟視無睹,教師要在課堂構思中,融入和滲透,借助于傳統(tǒng)文化來涵養(yǎng)學生。如:挑選學生在黑板上書寫“青春”二字,一個有田字格,一個無田字格,分別從中來感悟本節(jié)教學的主題與意義;對“止于至善”的出處進行關聯(lián),引出相關“日省其身”“見賢思齊”等名言的道理,感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整合知識點,精心構思,立足課堂實踐,創(chuàng)新教法理念。在教學框架設計上,要走出本本主義窠臼,開展教學研討,借鑒和學習他人經(jīng)驗,聯(lián)系學生改造教學流程,絕不照搬,偏離教學目標。課堂組織要順應學生學情實際,針對教學內(nèi)容、學生特點,來優(yōu)化和重構教學內(nèi)容,梳理教學得失,修正教學思路。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新教材的使用,還需要不斷探索,加強學科交流與互補。道德體驗與文化育人,要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要與時俱進,敢于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抓住新教材的新特點,撥開迷霧,全面分析與比較、甄別與選擇、歸納與演繹,引領學生從中獲得道德熏陶,增強法治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帆.情感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8
[2]戴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3]郭彩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情感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