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軍
【摘要】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除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外,還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讓學生了解歷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教學不僅是是記住歷史事件,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積極探討歷史問題,在教學中,通過歷史資料來輔助教學,是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初中歷史 歷史素養(yǎng) 史料閱讀
一、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歷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歷史、近代史以及世界歷史的大概,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國初中歷史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以考試為主的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根據教學要求劃出重點,然后死記硬背。不讓學生獨立思考,對歷史問題進行探討。這樣學生感受不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將歷史當成最枯燥的科目,雖然學習了古代史、近代史甚至外國史,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具備歷史知識,一些影視劇中的穿幫鏡頭,很多高學歷的青年一代完全看不出來,更談不上歷史素養(yǎng)。
二、歷史核心素養(yǎng)與史料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對基礎教育的要求是素質教育,新課標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要求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要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這種品質是由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對歷史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對歷史的理解和歷史價值觀。其中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tǒng)一,也是人文研究的價值取向。
因此在新世紀的歷史教學中,簡單的照本宣科和劃重點已經不適應教學要求,在教學中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和利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觀念。
歷史時空觀念主要是對歷史事件分析時,要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相結合,不能用現(xiàn)代眼光去要求古人,用現(xiàn)代價值觀去評價古人。
史料實證是通過文字圖片等歷史資料,來印證歷史事件,對歷史真相進行還原。
這兩種歷史教學方式,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不是單純地記住過去。
(二)初中史料教學的現(xiàn)狀及分析
目前,我國初中歷史教學都在按照新課標要求進行。關于時空教學,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探討的方式進行。史料教學不僅需要在課堂教學進行,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外進行。
當前,在史料教學中,很多學校都存在著相同問題,使得史料教學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實施,學生沒有養(yǎng)成閱讀史料的習慣。
史料教學的方式包括圖片、文字記載、影視資料等多種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利用新媒體教學工具,給學生播放圖片、影視資料。例如在教學夏商青銅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大量的青銅器圖片來表現(xiàn)青銅文明。但對于司母戊鼎、四方羊尊等青銅器的作用和冶煉經過沒有詳細介紹,學生看完只感到青銅器很美,對于其歷史價值還是茫然不解。
在教學唐朝開元盛世時,利用相關的電視片段來展現(xiàn),或者利用大量的文字介紹來表現(xiàn),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了解一個朝代的鼎盛,不能從宏觀進行介紹,而是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例如當時的人民生活情況,這些在很多盛唐詩人的作品中有表現(xiàn),但卻被教師忽略。
在網絡化時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引用網絡資料來進行教學,但很多網絡資料并沒有經過科學考證,而是一些人自己的見解,經不起推敲。這些資料很容易誤導學生。
目前初中史料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對史料教學的目標認識不足。史料教學的目標是用來進行實證,還歷史真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簡單的看看圖片和影視片段,只能加深時空觀念,并不能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還有一點就是教師對歷史史料了解不夠,歷史史料包括課本介紹中的文字資料,還包括史學典籍,與史學相關的詩歌、文學作品等內容。對于網絡文字資料,在收集時應該要將不同的觀點都進行收集,讓學生了解后進行分辨,單一地采用某一種,不能達到實證目的。
三、利用史料進行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對策
利用史料進行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合理使用史料
初中歷史是針對初中學生的,在選擇史料要考慮到初中生的特點,這個價段的學生在閱讀方面,只能閱讀白話文,文言文閱讀能力不足。因此像《史記》、《資治通鑒》這類的原著是提不起他們興趣的,但《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這一類的帶有小說性質的史書可以閱讀。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選擇性閱讀其中的片段,學生有興趣就會自覺讀完全書。
在教學中,還要聯(lián)系語文教學內容,初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古典詩詞和白話小說選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去閱讀,將語文和歷史教學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
合理使用史料的關鍵是了解學生心理,以及他們的閱讀能力、生活經歷,超出他們的承受能力,很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多樣化地選擇史料
在史料選擇中,不僅要進行文字閱讀,還要利用新媒體,將圖片、影視資料穿插使用,來加深印象。因為圖片和影視資料具有直觀性,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利用影視資料不僅要運用有價值的部分,還要將那些穿幫的部分拿來,讓學生進行糾錯,這樣會養(yǎng)成他們良好的求真習慣。
我國古代詩歌很多都是描寫社會狀況的,像建安七子的詩都是描寫漢朝末年的社會生活,自居易、杜甫的詩歌描寫的是唐朝生活,這些詩歌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部分,讓學生閱讀不僅能提高歷史知識,還能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
(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設計的問題要由淺及深,通過表面現(xiàn)象來分析歷史原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就會主動去閱讀史料來尋求答案。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關鍵要有閱讀時間,歷史教學中,應當少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將更多地時間用來閱讀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