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斌
摘要:校園體育課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在論述校園體育課程的主要功能及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一致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校園體育課程在價值觀培育上的特性,指出體育課程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培植是高度契合的。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體育;體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1C-0057-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shù)”[1],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理念揭示[2],構成了當今中華民族共同維護遵從的核心價值體系。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重大,校園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空間,可以并可能采取各種形式和教育載體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培植。而校園體育課程的獨特功能和課程屬性,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具有其獨特的育人效果。
一、校園體育課程的功能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指出:兩種類型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一種是對心智的教育,另一種是對身體的教育。體育就是柏拉圖提到的對身體的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當今社會,體育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于對身體的教育,體育通過各種形式的物理運動促進個人身體、情感、心智、精神及社交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在我國,校園體育課程已成為各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園體育課程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強體益智、身心愉悅。體育課程的基本形式就是通過身體運動的形式達到鍛煉身體和心智的目的,而體育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游戲特征可以使得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身心愉悅,調(diào)節(jié)緊張的學習氣氛。二是公平平等、規(guī)則秩序。所有的體育項目都是公平平等的,參與比賽的各方人人平等,選手都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比賽過程中每個選手都可以自由發(fā)揮但必須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和秩序,如果選手違反規(guī)則和秩序,就會收到相應的警告和規(guī)則懲罰。三是培養(yǎng)學生拼搏進取、團結互助、集體榮譽精神?,F(xiàn)代競技體育鼓勵學生積極拼搏,“更快更高”,力爭第一;同時很多項目需要按照項目競賽分工,加強團隊合作,集體配合,每個選手都是團隊不能少的部分,只有團結合作才能贏得比賽, 比賽的成績代表集體榮譽,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不懈努力和拼搏,使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得到不斷增強和升華。
不難發(fā)現(xiàn),校園體育三個方面的功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也是相互滲透交融,相得益彰的。校園體育課程的良好實施,將使得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意識不斷增強,通過課程目標達成,體育精神培養(yǎng),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體育精神內(nèi)化為學生的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體育課程培育價值觀的特性
(一)實踐性與體驗性
學校體育課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3]體育課程以學生自我實踐和體驗為主,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課程以特定活動為導向,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方式,并使身體練習與思維活動相結合,知行交互,學做合一,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在運動性認知形式中,動作技能的形成機制在于學習主體的內(nèi)部心理活動與外部身體運動的協(xié)調(diào)一致,通過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分享體驗、內(nèi)在和外在不斷的糾錯矯正,這樣動作技能的學習就能夠從認知領域擴展到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僅是體育知識技能增長過程,同時還是身心協(xié)同發(fā)展、價值觀的形成過程。[4]
(二)隱含性與輻射性
體育精神是傳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種體育教學形式,并將核心價值觀寓于各種體育活動中,借此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以此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梢哉f,體育中蘊含著核心價值觀,而核心價值觀又融于體育之中。
在校園體育課程精神培育過程中,體育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思維的道德形式上促進著人類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就社會文化而言,體育作為人類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種形象文化的思維表達形式,也是一種抽象文化的思維表達形式,更是一種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道德文明形式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將從本質(zhì)上加深人類對社會和自身的認識,最終達到改變或改造世界及自身面貌的效果。[5]
和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觀培育方式不同,體育培育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復合的、間接的過程,學生潛移默化、自覺與不自覺地形成核心價值觀,因此,核心價值觀通過體育這種形式進行培育對于學生將更易于接受,并且體育通過自身的輻射功能使得核心價值觀在其他領域不斷拓展與豐富,這也許正是體育課程有別于其他形式的課程所具備的獨特的課程功能,更是體育課程從古至今在育人過程中被廣為普遍運用的玄妙之道。
(三)樂群性與愉悅性
作為一種身體和心理活動,體育以游戲為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物性,游戲研究先驅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在《人:游戲者》一書中指出:人是游戲者,人類文明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游戲是多于自然過程的東西,它是覆蓋在自然之上的一朵鮮花、一種裝飾、一件彩衣。[6]體育游戲一方面反映人的生物性本質(zhì),另一方面還具有社會性特征,也就是樂群性。體育游戲強調(diào)集體參與,全員參與,只有團體協(xié)作,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在這種團隊性游戲中,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團體協(xié)作下游戲所帶來的愉悅感。因此,通過體育精神培養(yǎng)人的社會意識、法制意識等社會行為更加易于接受,更加有效,個人在體育精神的主導下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挑戰(zhàn)自我,實現(xiàn)超越自我,并主動踐行人和社會的核心價值。
(四)多樣性與交互性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校園體育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從以基本體能訓練、田徑及體操為主向興趣化、游戲化及鄉(xiāng)土化方向發(fā)展。[7]體育課程載體的多樣性使得體育課程培植核心價值觀的形式也日漸豐富,教師可以結合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設一系列游戲情境,設計相應的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以各種活動或游戲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各個層面的核心價值意識,讓學生“學中玩”“玩中學”“寓教于樂”。此外,通過利用體育課程和學校其他課程領域的交互實踐,把體育與學校的文化課教育、實踐教育、立德樹人等密切整合,融入其學校的文化、實踐、德育課程及校園文化等各方面,實現(xiàn)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實現(xiàn)教育途徑的相得益彰和異曲同工。
(五)專注性與敬業(yè)性
體育訓練強調(diào)規(guī)范與精準、熟練與有效,這就需要學習者在進行體育訓練時身心高度專注與投入。同時,競技體育還是對個人身心的極限挑戰(zhàn)過程,個人只有不斷挑戰(zhàn)并突破自身極限才能在體育競賽中獲得好成績,超越和精神超越。
個人在從事體育活動時必須始終認真對待,全心投入,這相當于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學習者的專注意識、投入意識和敬業(yè)意識,學生經(jīng)歷過系統(tǒng)化的體育訓練之后,無形中形成敬業(yè)意識,進而擴展為對于解決具體工作具體問題時的專注習慣和敬業(yè)習慣的生成和固化。
(六)滲透性與持久性
校園體育教學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標,這就決定了校園體育具有身體教育功能、心理品質(zhì)教育功能、智能教育功能、德育功能、愛國主義教育功能。[8]校園體育的這些功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校園體育教學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目標具有同向性和協(xié)同性,可以利用這種同向協(xié)同性使校園體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廣泛滲透。
校園體育教學的目標又決定了校園體育覆蓋范圍的廣泛,并且提倡體育健身的終身性。終身健身和全民健身,以個人和全體人民身心持續(xù)健康為目標,是推動國家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形式。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校園體育的覆蓋性和持久性使得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也具有滲透性、終身性。
(七)開放性與普施性
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學校體育突破校園物理空間的限制,與校外活動和社會體育相互結合,學生有機會走出校園自主參與社會體育,與同學和親朋好友一起鍛煉、愉悅身心。[9]體育課程空間走向開放,在開放的公共空間需要遵守相應的公共秩序和規(guī)則,法律、法規(guī)是人們參加社會活動、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規(guī)則。因此,在校園體育與社會體育有機結合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自覺維護、遵守規(guī)則,進而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公正意識、法治意識將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學生如能在社會體育活動中形成對開放的社會空間秩序的自覺遵守,對于學生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意識的形成也會發(fā)揮出體育育人的顯著功能。
四、結語
校園體育課程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應發(fā)揮獨特的育人優(yōu)勢。一是在校園體育課程設計階段,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為導向,充分利用體育在培育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突出優(yōu)勢,合理構建課程體系;二是在課程實施階段,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準備、教學實施以及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兼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在體育課程中不斷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意識,使體育課程成為學校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三是校園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構架,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植作為檢驗體育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評價要素。
參考文獻:
[1]顧海良,張豈之,靳諾,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
[2]李忠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3).
[3]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4]傅健.體育認知形式與體育學習方式轉變[J].體育與科學,2007(4).
[5]楊邵豫.體育教學在學生德育培養(yǎng)中的價值以及滲透途徑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6][荷]約翰·胡伊青加.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M].成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7]趙激揚,屈惠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演變及其發(fā)展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
[8]金成吉,潘飛飛.體育正能量對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9]侯秀花.“開放性”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