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 要:語文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傳承和弘揚的學科,一直以來作為小學教學中的奠基學科,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教學、閱讀理解教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教學,其學習對于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情感體驗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中閱讀教學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的更新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及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積極滲透德育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促使學生成為新時期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全新人才,已經(jīng)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而閱讀教學則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依據(jù)學生的真實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理念守舊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仍占據(jù)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將文章的相關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導致教師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需求,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師生之間存在很大的距離,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導致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有效開展,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仍采用傳統(tǒng)的講桌、黑板和粉筆的教學,按照課文照本宣科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對教學方法缺乏有效的創(chuàng)新,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缺乏靈活性,學生聽的昏昏欲睡,從而使學生缺乏閱讀學習的興趣,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部分教師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對先進的教學方法存在排斥心理,只按照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進行教學,嚴重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對文章進行閱讀時都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如一萬個人眼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將自己的體會直接告訴學生,使學生缺乏自主思考,養(yǎng)成老師喂一口就吃一口的習慣,從而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以教師講解背景、劃分段落、概括內容而學生按照教師講解進行被動學習的方式展開,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缺乏自主理解文章內涵能力的現(xiàn)狀產生。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性作用,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自主積極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主動思考文章含義,同時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所思所想,逐漸提升閱讀水平與閱讀能力。小學生往往具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點,以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愛好興趣、認知水平為依據(jù),進行閱讀教學內容的設計,圍繞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展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性。例如,在小學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自由朗讀或者與同桌分工朗讀的方式進行閱讀,并在朗讀完畢后說出自己的感想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信息分享,對講述效果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并要求大家向其進行學習,提高學生進行閱讀的積極性。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語言文字是人們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而文學作品則是人們思想情感的表達和寄托,為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活動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深層次的體會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精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強閱讀的情景化,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閱讀情境,進行情感渲染,提高學生的文化精神。
例如:在古詩詞背誦中《七步詩》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建安七子”與當時的歷史文化氛圍。作者曹植,與其父曹操,其兄長曹丕均為東漢末年,曹魏初期的優(yōu)秀詩人,該詩作于曹丕繼承其父爵位之后,面對繼位失敗的曹植,曹丕動了殺心,要求曹植七步內作詩一首,不然殺之。在這種情形下,曹植寫出了這首《七步詩》,表達了兄弟骨肉相殘的沉郁憤懣,悲傷的感情。深刻體會詩歌中蘊含著的情感精神。
(三)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增強閱讀效果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傳授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經(jīng)過實踐證明,一般將閱讀分為“通讀”、“熟讀”和“精讀”,能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教學《七顆鉆石》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了解課文大體內容,解決生字生詞,再要求學生進行熟讀,了解水罐每次的變化是因為什么,文章題目為什么是七顆鉆石,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和聯(lián)想的能力。最后進行精度細讀,使學生感受文章任務的美好心靈,進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習和靈活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會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進而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蘇宏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課外語文,2016(24):148.
[2]劉秀華.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5(24):45-46.
[3]石錦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時代教育,2015(03):49-50.
[4]張嘉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語文學刊,2017(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