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林
摘 要:在課堂革命語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此,筆者重點從全面延展課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鼓勵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等三個方面來進行了少許改革,教學效果得了一定提升。
關鍵詞:課堂革命 《傳播學概論》 課程改革
《傳播學概論》是新聞傳播類專業(yè)必須開設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開設的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yè)基礎類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此門課程教學質量是擺在當前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本文結合課堂革命指向和課程教學改革實際,主要圍繞“改革什么”和“如何改革”探討《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問題,以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與參考交流。
一、課堂革命語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
2018年9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撰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吹響了“課堂革命”的號角。該文章明確提出課程教學要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fā)展。在此語境下,筆者認為,《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必明確以下三個根本任務: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我們做任何工作必須考慮學生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發(fā)展不發(fā)展,這是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秱鞑W概論》作為經(jīng)典理論課程,其基礎理論都來自于西方的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這些理論一方面似乎與中國沒有關系,另一方面似乎與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沒有關系,它們與學生之間存在非常大的“時空距離”,從“理論”到“理論”、從“西方”到“西方”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在此語境下,《傳播學概論》教學改革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引發(fā)學生對傳播學理論和問題感興趣的問題,這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在當前的改革語境下,課堂不僅僅教給學生知識,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因為《傳播學概論》課程理論性強,知識面廣,且一般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學生自學和理解的難度都比較大,于是,教師通常習慣于采用教師“我說你聽”的教學模式。從正面來說,這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關心,“不為難學生”。但從負面來說,這其實并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沒有足夠的參與性,學生的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培養(yǎng),頂多就是能夠勉強應付期末考試。因此,要改革《傳播學概論》的教學方式,我們首先就要改變以往“我說你聽”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接觸理論知識”到“接受理論知識”再到“創(chuàng)造理論知識”的轉變,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和潛能。
(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課堂革命語境下,課堂教學必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就是要把提高學生應試能力與綜合素質結合起來。作為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研究生招生考試必備課程,《傳播學概論》對于考研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可以說,課程教學質量可能直接影響學生的課程考核成績和考研成績。此外,《傳播學概論》不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對于《傳播學概論》而言,一方面必須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yǎng),提高其主動接受和創(chuàng)新理論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須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學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這才是理論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行課堂革命的終極目標。所以,《傳播學概論》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向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課堂革命語境下《傳播學概論》教學改革的實踐方法
從上可知,《傳播學概論》教學改革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那么,這些改革目標應該如何實現(xiàn)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全面延展課程教學內容
目前,我們使用的《傳播學概論》教材是郭慶光教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播學概論》教材,這是《傳播學概論》課程使用量最大的一部教材,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也是絕大多數(shù)新聞傳播院系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指定參考書。這部教材編寫的體系和內容都是十分經(jīng)典的,但如果按照照本宣科來講授,也很難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必須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延展。筆者就教學內容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延展:
第一、向原理論延展。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論是從哪里來的,那么我們就把理論延展到哪里去。引導學生閱讀《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巴普洛夫的狗》等經(jīng)典名著,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知其然”,而且?guī)椭麄儭爸渌匀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經(jīng)典理論,感受到了理論學習的趣味性,進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
第二、向當前現(xiàn)實延展。理論課程必然具有理論性,這是與生俱來的,是理論課之所以稱之為理論課的根本原因。但我們在講解理論時如果還是一味地從理論到理論,那肯定是不行的。不僅不便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消化,而且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所以,此門課程教學必須向當前現(xiàn)實延展。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向當前的理論前沿動態(tài)延展。把教材中的經(jīng)典理論與當下的理論前沿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是向當前的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延展。把教材中的經(jīng)典理論與當下行業(yè)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按課堂革命的要求,《傳播學概論》課程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而這個潛能的激發(fā)不是靠老師的課堂教授能夠解決的,而是必須有全體學生的參與。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筆者嘗試了參與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采取了以下幾種具體做法:第一、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在前一節(jié)課的課后,把下一節(jié)課要講解的重點名詞和重點論題告知學生,預習內容分為識記、理解和研討三個層級的內容,在上課開始的大概第一個十分鐘隨著教師的課堂導入進行隨機檢查。學生預習之后,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節(jié)省書本知識講述的時間,能夠有更多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延展討論,而且還能促使學生及時跟上老師的講課的思維和節(jié)奏。第二、引導學生進行經(jīng)典閱讀。在課程學習導論就給學生開出了一個經(jīng)典閱讀書目,這個書目主要對應的相關教學內容,作為教材內容的延伸,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教材內容,同時擴大學生理論視野和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興趣。第三、引導學生進行微型課題分組研究。按照教學需要,以大約4人/組的標準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給每個小組設定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微型課題,引導學生去查閱資料、開展研究、制作課件和小組匯報,提高學生的資料查閱、理論思考、課件制作、協(xié)同研究、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徹底改變“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三)鼓勵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任何理論課程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播學概論》作為新聞傳播類應用型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也必然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筆者在講授《傳播學概論》課程時,引導和鼓勵學生用傳播學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有如下具體做法:第一、除了教材中的經(jīng)典案例之外,還采用我們當下生活中的現(xiàn)實案例進行分析講解。講解符號與意義關系問題時,要求學生去分析和評價各自家鄉(xiāng)的“精神”表述,如北京精神、湖南精神等等,把抽象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思考,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興趣,也更能感受到理論的力量。第二、結合傳播行業(yè)或者社會中的現(xiàn)實問題,擬定一些微型課題,讓學生去做課題研究和匯報,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菊榮.翻轉課堂從《傳播學》到高校文科理論教學的應用[J].傳播力研究,2018(7).
[2]韓立新,張秀麗.《傳播學概論》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青年記者,2018(4).
[3]江衛(wèi)東.“傳播學”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7(10).
[4]周舟.論《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J].今傳媒,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