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冬梅
【摘要】本文針對譯林版英語三年級教材的局限性,分析教材教學中的問題所在,重點針對教材單元中的字母板塊、語音板塊、練習板塊和故事板塊,引入合適的繪本開展教學活動,填補教材,豐富教材,乃至發(fā)展教材,使教材內容更豐盈,提升學生素養(yǎng)。
【關鍵詞】基于教材?繪本教學?教材教學
2012年秋季江蘇省小學三年級啟用譯林版英語(三年級起點)新教材,2015年秋季起部分地區(qū)小學一年級啟用譯林版英語一年級新教材。在新教材全面啟用的這幾年內,教學一線的教師們發(fā)現(xiàn)對已有兩年英語基礎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譯林版英語三年級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內容顯得單薄而淺顯,已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趯滩慕虒W現(xiàn)狀的分析,筆者認為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選用適合的繪本進行拓展教學,可以豐富教材內容,提升學生素養(yǎng)。
一、教材教學呼喚繪本教學
現(xiàn)行教材存在著諸多缺陷,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它亟待有其他適合的教學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恰在此時,繪本以其獨特的魅力及時出現(xiàn)在教師的視野中,可以這樣說,繪本進入教材教學正是教材教學熱切呼喚的結果。
1.教材內容相對滯后
我們知道,教材內容應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方才有效,當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應是最理想的,對學生的幫助會更大些。而現(xiàn)行的三年級教材是起始教材,教材內容的編排適合初學者。對于已有兩年英語基礎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內容是已知知識。如果將一、二年級教材內容與三年級教材內容進行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三年級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點都是一、二年級教材中知識的重現(xiàn)。教材內容沒有逐步遞進,教材知識沒有逐步加深,教材內容相對滯后,不能正常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大部分學生學而無味,勞而無功,又怎能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呢?所以,現(xiàn)行教材急需拓展。
2.學生渴望汲取新知
小學生對新知識充滿了渴望,然而這樣的教材卻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大部分學生對已學知識會失去再次學習的興趣。英語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更糟糕的是,不僅這些素養(yǎng)無法得到真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會隨之淡薄。因此,就小學生的發(fā)展而言,他們需要有新的知識內容去學習,去挑戰(zhàn)。
3.繪本滿足了教材需求
因為教材銜接的局限性,三年級教學普遍出現(xiàn)課堂拖沓,內容重復,學生思維發(fā)展停滯不前的現(xiàn)狀。縣教研室呼吁各學校三年級教師要通讀一至三年級教材,梳理整合,根據教材調整單元教學進度,并適當補充課外閱讀教學。在這樣的背景下,繪本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來表達信息或講述故事,其獨特的圖文關系、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符合小學生年齡階段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正是對英語教材的有效補充。
二、繪本教學豐富教材教學
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整合、調整,也可以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龔亞夫,2017)。在教材存在缺陷的情況下,繪本順利進入了教材教學中。英語繪本相對于教科書,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王薔、敖娜仁圖雅,2017)。它的出現(xiàn),有效填補了教材教學的不足,因為繪本本來就是拓展教材內容的優(yōu)質資源之一。
1.字母再現(xiàn),在語句中夯實基礎
由于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字母板塊在一年級下冊中已經出現(xiàn)過,教師無須以新知的形式再次教授字母,然而完全忽略這個板塊,干脆不教卻是不可取的。有關字母的繪本課程資源就可大顯身手,讓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生收獲到不同的“果實”。知識淡忘的學生在字母繪本學習中知識得到鞏固,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字母繪本學習中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攀登英語系列字母繪本《神奇的字母》,一個字母就是一本繪本。它以字母為主角,字母不斷地出現(xiàn)在相應的語句中,因此它的使用加強了學生對字母的認識,夯實了學生的基礎。
2.語音歸納,在語境中自然拼讀
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語音板塊一共涵蓋了b、p、r、d、s、t、m、n八個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這八個輔音字母的發(fā)音都具有規(guī)律性。以教材語音板塊的有限內容來進行語音教學,沒有充分利用輔音字母發(fā)音的共同規(guī)律,將字母發(fā)音教學割裂開來,機械單調,枯燥重復,費時低效。自然拼讀類的繪本如培生幼兒英語I?can?read系列配套的Phonics繪本、牛津樹系列的Phonics繪本等,恰巧以生動有趣的情境和朗朗上口的歌謠彌補了教材板塊的不足,將字母的發(fā)音有機地融于語境中,讓學生愿意讀、樂意說。
3.語言拓展,在體驗中學會運用
教材練習板塊多以圖片形式呈現(xiàn),主要通過學生看圖聽音、看圖對話等方式來運用本單元知識進行操練。板塊中的圖片往往都是獨立的單幅圖,圖與圖之間缺乏整體性和情境性。繪本正好能彌補練習板塊的不足,選用與本單元知識內容相關的繪本,拓展單元知識,讓學生在體驗中更好地運用知識來表達和交流。如三年級上冊Unit?5?Look?at?me!練習板塊的四幅圖,目的是讓學生看圖會說Look?at?my...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學生見圖都會說。結合這個練習板塊,教師與學生分享牛津閱讀樹Stage1+?First?Sentences?Look?at?me?這本繪本,讓學生來讀讀演演,分享讀后感。在教材已有句型的基礎上,繪本給學生提供了情境,學生通過體驗由衷地迸發(fā)出Cool!Look?out!Be?careful!等拓展性語句,并運用到語言交流中。
三、繪本教學發(fā)展教材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建構知識、發(fā)展技能、拓寬視野、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的過程。在英語教材課程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教材教學中可以借鑒繪本教學的優(yōu)勢之處,來新辟教學路徑,突破教學難點,挖掘故事背景,幫助學生在素養(yǎng)養(yǎng)成及提升之路上邁開扎實的一步。
1.語句借用,在朗讀中難點突破
教材故事板塊中有些文本知識點只是點到為止,并沒有展開深入的教學,導致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完全理解和掌握。在語言運用時,這些學生一知半解,往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繪本中時常會呈現(xiàn)一些固定的語言結構,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樂意去模仿和嘗試。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Unit?2?Im?Liu?Tao這個單元時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讀不準I?am的發(fā)音,或只會用Im...進行自我介紹,完全不理解I?am...為何意。牛津樹Phonics:Level?2繪本I?am?Kipper內容簡單易懂,情節(jié)幽默富有趣味性,重復出現(xiàn)I?am...這個句型,正好彌補了教材自身的不足,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學生們讀完后在口語交際中能準確地介紹自己或自己扮演的角色,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路徑新辟,在問題中解讀文本
在教材故事板塊教學已經形成一些基本路徑時,教師對這些基本的教學路徑會產生依賴心理,漸漸就步入了模式化階段。如故事板塊教學中經常出現(xiàn)watch?and?answer,?listen?and?choose,?read?and?underline等基本路徑,使學生多了些被動,少了些主動。若借用繪本教學中的圖片環(huán)游來設計、組織教學活動,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
圖片環(huán)游以問題為核心。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來理解文本,提升閱讀技巧與策略,內化知識(王薔等,2017)。例如,三年級下冊Unit?7?On?the?farm故事板塊的教學,教師可以先預教生詞,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farm,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預測。圖片環(huán)游有效地化解了故事板塊中容易出現(xiàn)的明知故問的尷尬場面,同時幫助學生對these、those等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理解。
3.話題延伸,在閱讀中深入交流
教材故事板塊中的話語一般都簡短精悍,且話題的功能性較強。而繪本內容都比較豐富,富有情境,語言鮮活,更貼近日常生活。教材可以借鑒繪本的這一特點,延伸教材自身的話題內容,促使學生豐富交流的語言,拓展思考的深度。
例如,牛津樹First?Stories:Level?2?Picnic?Time這本繪本是一個關于Biff一家野餐的有趣故事。三年級上冊Unit?7?Would?you?like?a?pie?故事板塊同樣是以野炊為話題展開語言交流。但在與學生討論picnic這個話題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只會用教材中僅有的語言進行交流,顯得枯燥呆板。這就不妨挖掘教材的故事背景,延伸故事話題,結合故事圖片,從野炊食物、地點、天氣等展開討論。通過觀察討論,學生們再次交流picnic這個話題時語言會更豐富,在自行組織野炊時也會考慮得更周到、準備得更充分。
繪本引入教材教學是對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積極回應,是將核心素養(yǎng)研究落到實處,將學生全面發(fā)展落到實處。因此,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基于教材,關注學生,加強對教材的解析,使繪本與教材有機融合,使教材與繪本有效互補。